卷二 語言孤獨
忽視語言的儒家

如果你身旁有個如惠子一樣的朋友,恐怕都不太敢講話了。可是莊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他依照惠子的邏輯推翻惠子的推論。接下來的對話都是邏輯辯證,在儒家道統眼裡是完全排斥、毫無意義的對話。我們可以推測,如果名家能夠壯大的話,或能彌補儒家文化對語言的忽視。
儒家文化不和-圖-書講究語言的精準性,基本上儒家的語言是接近詩的語言,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悟,把語言簡化到一個非常單純的狀態。
春秋戰國的九流十家並不是都否定語言的重要性。公孫龍、惠施的「名家」學派,說的就是希臘人的邏輯學(邏輯學其實可以翻譯為「名家之學」,但我們現在用的是和*圖*書音譯)。名家有所謂「白馬非馬」的邏輯辯證,可是如果現在有個人指著一匹白色的馬告訴你:「這不是馬」,你會覺得很不耐煩,但這就是語言學。從語言邏輯來看,白馬和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你會覺得不耐煩,那麼你就是很儒家。
西方符號學也是討論語言的結構,主張在檢驗思想內容前,和-圖-書要先檢驗語言的合理性,如果語言是不合理的,那麼說出來的也一定是錯誤的,必須先將錯誤處標示出來,然後去找到符號學的定論。我們的文化在這方面的檢驗很弱,所以你可以看到政治人物的語言都非常混亂,西方的政治人物使用語言很講究,因為隨時可能會被攻擊,可是我們對語言並沒有這麼嚴格的m.hetubook.com.com要求,使語言的含義經常是曖昧不明的。
「白馬非馬」探討的是辭類的問題,在希臘文化裡有嚴格的分別,然而在中國就變成了「巧言令色」。所以儒、道、墨、法等各家都有著述傳世,名學卻很難找到其經典,只有一些零散的篇章,如「白馬非馬」、「卵有毛」之類的寓言,都是名學學派發展出來對語言結構的討論。和*圖*書
莊子的哲學裡也有關於語言的討論。莊子和好朋友惠施有一段廣為人知的對話,他們在河邊看魚,莊子說:「你看,魚在水裡游,多麼快樂。」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講,如果今天站在莊子旁邊的是孔子,一定不會如惠子一般回答:「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句問話就涉入語言的修辭學、符號學,惠子的用意是要讓莊子的問話接受邏輯驗證。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