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語言孤獨
語言的局限性

一直以來,我覺得很矛盾,到底語言應該是像希臘語、像法語一樣的精準,或者在潛意識裡我其實是得到一種顛覆準確語言的快樂,因為我感覺到準確的語言本身是一種弔詭,我們用各種方法使語言愈來愈準確,當語言愈來愈準確,幾乎是沒有第二種模稜兩可的含義和-圖-書時,語言就喪失了應有的彈性,語言作為一個傳達意思、心事的工具,就會受到很大的局限。再者,寫小說、文學作品,本來就在顛覆語言的各種可能性,你覺得「應該是這個樣子」就偏不是「那個樣子」。
孔子本來就不喜歡法律,還記得《hetubook.com.com論語》裡有一篇提到一個孩子的爸爸偷了羊,這個孩子理直氣壯地去告了爸爸,孔子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連兒子都會告爸爸的社會,已經不是他所嚮往的。他重視的是什麼?還是倫理和道德。可是兒子告爸爸是法律,而法律一直在做的就是語言文m•hetubook.com.com字的防範,防範到最後就沒有多餘的可能性,可以容納人性裡最迷人的東西以及孔子主張的仁義道德。
人類的語言文字可以有兩種極端的發展,一端是發展成為「詩」,另一端就是發展為法律條文。法律條文務求精密準確,以分明的條目來阻絕任何曖昧性。所以和圖書現在國際法、公約等通用的語文是法文,因為法文在辭類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嚴格的語言。而中國語文則是最不精確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準確,準確往往不美,所以不會有人說《六法全書》很美,卻很多人認同《詩經》很美。
當我們以儒家為正統的文化主流時,和_圖_書語言必然會走向詩,而不是走向法律條文。因此,嵇康四十歲被拖上刑場,理由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其罪狀讀起來就像一首詩,像這樣的罪狀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甚至可能只有三個字:「莫須有」,這都是受傳統中國法律不彰及語言不講究的牽連。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