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革命孤獨
自己無法控制的狀態

如果你看過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也會覺得:「怎麼那麼美?」而且你注意一下,她的美是超越性別的,很少有人的美可以超越性別。照片中的她英氣逼人,穿著日式和服,手裡拿著一把匕首;我不知道她是以什麼樣的心情拍下這張照片,但這張照片一直放在我書桌玻璃墊下。那是一種把生命活出極致的美!
革命孤獨其實是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狀態,比起當時同樣懷抱著夢想的另一群人,林覺民、徐錫麟、秋瑾、陳天華、鄒容……被後人稱hetubook.com.com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汪精衛恐怕真的會想「引刀成一快」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古今中外許多令人懷念的革命者都是詩人。我想這是因為詩人一直在追求激|情,當他發現寫詩不如革命激|情時,他就去革命了。所以你可以感覺得到好多這一類的人,屈原是一個例子,他的詩寫得極好,〈九歌〉、〈離騷〉是用文字在寫詩,當詩人的孤獨發展到極致時則是用血淚寫詩,所以屈原和托爾斯泰一樣,寫https://www.hetubook.com.com得最好的一首詩,是他在最後出走前的告別。
其實秋瑾來自一個保守的大家庭,他的父親做官,替女兒選了一個當官的夫婿,他們結了婚,夫妻感情也很好。有人猜測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會去革命,其實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寵愛,當他感覺到要與人分享這份寵愛時,他的夢想就出現了。前面提的克魯泡特金、托爾斯泰都是如此。
不要忘記托爾斯泰是伯爵,不要忘記托爾斯泰擁有廣大的土地、眾多和-圖-書的農奴,可是他內心有一個無法完成的夢想:他想要與人分享他的財富和地位,最後他只能對自己進行顛覆和革命。
年輕就是會有這樣的夢想,相信青春逝去之後,就不會再有任何會讓你動心的事情了,所以會有一種揮霍的心情,對於現實完全不在意。所以秋瑾走向死亡,林覺民走向死亡,徐錫麟走向死亡,都是相信青春背後沒有東西了,就此了斷。我當時會把他們當作偶像,就是因為他們帶給我一種青春揉雜著悲劇的感動,就像一首最美的詩。
近代https://www.hetubook.com.com有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汪精衛,他在十七、八歲時,夢想著中國的改革,所以他去刺殺慈禧太后、刺殺五大臣,後來事洩被捕,在獄中寫了一首詩,末兩句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年輕的頭就是要去革命,何必留在脖子上?何等豪氣。因為很多人欣賞他的詩,他被免除死刑,反而造成悲劇性的一生,他被釋放出來後走向現實政治,與他所有的夢想、所有的詩發生矛盾,他的革命孤獨也因此破滅。
我在翻開早年的日記時,嚇了一跳,我竟然曾經和*圖*書在生日當天寫下:「我決定不要活過二十一歲,活過二十一歲是很可恥的。」我在十幾歲時寫下這句話,可以說我後來都是「可恥」地活著。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於你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後是不是繼續活著,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我學生時代的偶像,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去國父紀念館看廊上的黑白老照片,當我看著那些照片時,我看到了青春。他們大多是二十出頭歲,生命就沒有「後來」了。雖然有時候生命有「後來」反而是更大的難堪。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