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倫理孤獨
心理上的失蹤

失蹤在電影裡變成了另一種現象,其實人在,你卻覺得他不在。例如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他們躺在同一張床上,對彼此而言卻是失蹤的狀態。我們一直覺得被綁架才叫失蹤,可是如果你從不在意一個人,那麼那個人對你而言,不也是失蹤了。
電影啟發了我把失蹤轉向一個心理的狀態,表示失蹤的人在別人心裡消失了,沒有一點具體的重量。我有一個朋友也是單親媽媽,和圖書孩子很小的時候,她的工作正忙,晚上應酬也很多,她沒有太多時間陪小孩,就讓小孩掛串鑰匙上下學。她也很心疼小孩,卻沒辦法陪伴她,又很擔心孩子被綁架,所以她就在每天晚上回家時,孩子已經寫完功課準備要睡了,她硬拉著小孩一起練習各種被綁架的逃脫術。有一次,她就在我面前表演,戴上綁匪的帽子、口罩,讓孩子練習逃脫。當時我覺得和-圖-書好可怕,就像軍隊的震撼教育一樣,可是讓我更震撼的是,這個城市的父母都已經被兒童綁架事件驚嚇到覺得孩子都不在了,孩子明明在她面前,卻覺得她已經失蹤了。
有一次「我」和張玉霞聊天時,提到她很討厭住在四樓B的劉老師。張玉霞說,「他很愛孩子唉!」「有幾次我和娃娃一起,遇見了他,他就放慢腳步,跟娃娃微笑。」但是這個「我」還hetubook.com.com是覺得劉老師很怪異,身上有一種「近於肉類或蔬菜在冬天慢慢萎縮變黃脫水的氣味」。
「我」這個中年婦人出走到巷子口,又回家了,她繼續關在公寓裡,繼續聽每一家的鑰匙怎麼打開,怎麼關門。
這個單身的劉老師,從小學退休之後,常常在垃圾堆裡撿人家丟掉的洋娃娃,有一次在樓梯間剛好遇到第一人稱的「我」,他拿著一個破損的洋娃娃頭,向「我」展和-圖-書示,說這洋娃娃的眼睛還會眨。劉老師經常撿一些破損的洋娃娃頭、手、腳回來,放在黑色的木櫃裡,而這件事就和社會事件中頻頻發生的兒童失蹤案連結在一起。
失蹤不一定是具體的失蹤,可能是心理上的失蹤。如果你有看過法國超現實導演布紐爾(Luis Bunuel)的作品《自由的幻影》(Le Fantome de la liberte),裡面有一段以超現實的手https://m.hetubook.com.com法,處理兒童失蹤。那一段是老師在課堂上點名,點到了Alice,Alice也喊了「有」,可是老師卻說她失蹤了,馬上通知家長來。她的父母到了學校,Alice說:「我在這裡。」但爸爸媽媽說:「噓,不要講話。」然後轉頭問老師:「她怎麼會失蹤?」
朋友的故事變成小說裡,張玉霞和孩子娃娃每天晚上的「特別訓練」。而住在三樓的這個「我」,每天晚上就會聽到各種乒乒乓乓的聲音。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