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倫理孤獨
倫理是保護還是牢籠?

今天若有個女性說:「我沒有結婚啊,我沒有丈夫,只有一個孩子。」除了經濟上的支持外,她還需要體制的支持,才能夠做這件事。台灣的確處於轉型的時刻,使我們在面對各種現象時,可以去進行思維,如果我們可以不那麼快下結論的話,這些問題將有助於我們釐清倫理孤獨的狀態。
對一個習慣倫理規範的人,倫理孤獨是一件很可怕、讓人不知所措的事,就像在茫茫大海之上。所以對這個中年婦人「我」而言,她最偉大的出走,就是走到巷口,又回頭了。這次出走,除了她自己,沒有人知道。眼鏡行老闆也不會知道她曾經有出走的念頭。
孤獨https://m.hetubook.com.com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範裡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才能走到群眾外圍,回看自身處境。
這是我一個朋友的故事。我的大學同學告訴我,她有一天跟先生鬧得不愉快,想出走,可是站在忠孝東路站好久,發現沒有地方可去。我想,她不是真的無處可去,而是她沒辦法理直氣壯地告訴任何人,她可以出走,因為她沒有任何信仰支持她這麼做,因為當一個人的自我長期消失了三、四十年之後,怎麼也找不回來了。
一個中年的婦人,在一個地區住一段時間,和_圖_書她不再是她自己,她同時也是某某人的太太,當她走在路上遇到人時,別人問候的不只是她,也會問起她的先生。她不知道要走到哪裡去。她沒有親人,沒有朋友,也沒有收入,也不敢去找旅館,她唯一擁有的是一把鑰匙,家裡的鑰匙。
我有一個學生,在國外住很久了,每隔幾年會回來探望在中南部的父母。他的母親不打電話則已,打給他就是抱怨他的父親,愛賭博、把積蓄拿去炒股票都沒有了……他的記憶裡,從小開始,母親就一直在抱怨爸爸。後來,他到國外去,再回國時,一樣聽他母親抱怨,抱怨到最後就是哭,然後說:「我受不m•hetubook.com•com了了,我沒辦法再跟他生活下去。」這些話一再重複,重複到我這個朋友也受不了,他就跟母親說:「好,我明天就帶妳去辦離婚。」結果母親哭得更大聲,很生氣地罵他:「你這不孝的孩子,怎麼可以說這種話?怎麼可以這樣做?」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這篇小說會用第一人稱,而且是寫一個中年婦人,我的想法是能夠設身處地去寫這麼一個人,假如我是一個這樣的女性,我的顧慮會是什麼?我自己是一個說走就走的人,隨時包包一收就飛到歐洲去了,我無法想像我的母親一輩子都沒做過這樣的事,甚至連獨自出走一天都無法完成。倫理對她是保護還和*圖*書是牢籠?這又是另一個兩難的問題。
這就是倫理的糾纏,她無法把離婚這個行為合理化,只能抱怨,不停地抱怨,把抱怨變成倫理的一部分。她認同了抱怨的角色,她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扮演這個角色。你看電視劇裡那些婆婆、媳婦的角色,不也都是如此?這種劇情總是賣點,代表了倫理孤獨裡那個潛意識的結一直存在,而且大部分是女性。
她有沒有一個去尋找自我的機會?我們從來不敢去問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拿這個問題問父母的話,我相信她會哭,她會嚇一跳。
當小說裡的「我」面對巨大的寂寞,寂寞到在公寓裡用聽覺判別所有的事物,丈夫又總是嫌她多管閒事時,m.hetubook•com•com有一天她想出走了。她想,為什麼張玉霞可以那麼自信地告訴別人她是單親媽媽,而「我」不行?既然小孩都長大出國唸書了,「我」也可以離婚、也可以出走啊!
她走出去了,走到巷口,就遇到眼鏡行的老闆,她和丈夫前幾天去配眼鏡,還在店裡吵起來。眼鏡行老闆對她說:「回家嗎?再見哦。」這個「我」就一步一步走回家去了。她發現她過去所遵守的倫理是被一個巷子裡的人認可的,她要走也不知道要走到哪裡?她根本不是一個「個人」。
所以她會選擇哭、選擇抱怨,她拒絕思維;如果她開始思維,她不會哭的,她會想怎麼解決問題?可是她選擇哭,表示她只是想發洩情緒而已。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