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在原始感官中被形容為一種強烈感情的反應。發生時,在本能上有想逃離引起該恐懼情境的衝動,並出現如臉色蒼白、顫抖、心跳急速、口乾舌燥等生理狀態。
在所有負面的精神狀態中,最不健康、最傷身體的是慢性的憂慮。人為什麼會憂慮呢?最根本的答案只有一個——憂慮是因為「我」和「我的」概念或佛教說的「我執」所致。
因而,憂慮只是一個渴望世俗歡愉的負向心理狀態。對某樣物體愈執著就愈怕失去它,但是,當一個人的欲望獲得滿足時,新的需求又會產生。
亞力斯.卡羅醫師說:「當嫉妒、仇恨和恐懼成為習慣時,疾病就不遠了。」醫學的觀點是,假如無法消除煩惱與憂慮,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胃潰瘍、皮膚病、哮喘將更形惡化。當我們產生需求時,欲望的念頭會引起生理的失調,醫生發現病人有時是在自我期許下康復,而非醫師的診療。心靈的傷痛會徹底瓦解健康的身體。企業家若不懂如何排解憂慮及沉重的壓力,往往會英年早逝;而無論外界如何地騷動,能夠保持內心平靜的人,則不會引起生理與心理的疾病。
憂慮帶來什麼
幾乎所有比人類低等的動物均靠本能生存,而人類則不然。人類擁有優越的思考能力及直覺,慣用理智創造永久的自我,在人類思想史上,佛教對於自我觀念的探討,佔有獨特的地位,佛教的教義指出,自我或精神只是一種概念,通常無法與現實世界相呼應。從對自我的信仰中,人發展錯誤的「自我」和「所屬」想法,因而產生渴求、私欲、欺騙、驕傲,以及其他不健全的思想。這「自我」的概念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小至個人衝突,大到國與國間的戰爭。
事實上,我們每天所遇到的煩惱永遠hetubook•com.com也無法詳細列出來。活著本就充滿了憂慮和恐懼,這造成我們內心的黑暗面。人有無數的恐懼——害怕在不安中驚醒、怕敵人、怕饑餓、怕生病、怕失去財產、怕老、怕死、甚至害怕來世。
恐懼和迷信
在這千變萬化、對問題永無解決之道的世界裏,人們渴求自身及所愛之人的安全。在自認為解決了難題時,產生原先問題的環境可能已經改變,因而引發另一個問題,情況依然令人困擾與迷惑。於是,他深感憂慮,就像一個在沙灘上築城堡的小孩一般,擔心著每一次風浪的襲擊。
此外,還有一種在人心蔓延的恐懼:對自然及未知的不可抗力的恐懼。在人學習和野獸搏鬥,並且保護自己防禦外族時,這種恐懼長久以來即深駐人心。在漫長的蠻荒深夜中,當人與大自然的力量抗衡時,迷信的種子早已深植人心,而傳承下來,一代延至一代迄今未止。
憂慮的原因
恐懼力量對我們影響之大,它甚至被形容為人類的撒旦,有幾百萬人經常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們對惡魔、幽靈與眾神感到恐懼,這是人性無知的表徵。
而親密關係的破裂亦帶來痛苦。當自己所愛的人離開了,便感到失落、灰心、絕望與充滿挫折,這是自然反應。當自己被所愛的人拒絕時總是痛苦萬分的,但有些人不去克服困難,讓時間來治療傷痕,反而以沮喪來麻痹自己,在心裏想了一遍又一遍,找各種方法或手段治療自己破碎的心,有些人甚至使用暴力來發洩憤怒與挫折。
根據醫學上的觀點,治療功能失調症狀的患者時,須密切注意病人的心靈狀態;同時,憂慮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給人身體、心靈的摧殘。而且,一個長和-圖-書年憂慮的人通常會給家裏、辦公室中、以及社會上造成不愉快的氣氛,透過他個人的憂慮、驚慌引起的鹵莽行徑,經常會破壞了周遭的平和與歡樂。
當面對無法理解的勢力時,原始人與野獸間的差異便很清楚。野獸直覺的去適應並屈服於威勢下;然而,原始人在被兇狠的野獸包圍、或面臨自然現象如雨、風、暴風、閃電,及天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傳染疾病時,會匍匐在地上,向未知的力量尋求保護。從稍早對外界力量的感覺,人認為可以藉禱告來停止災害,就像自己也可被取悅般。原始人發展儀式及信仰,把自然的力量當作神,若是助力就變成「善神」,若是阻力,則變成「惡神」。
到底人為何而擔心呢?他們的憂慮完全根植於各種不同的承諾及責任,而這些憂慮起源於各種的偽裝。在與人相比時總感到不如人:「也許我無法勝任那個工作吧!」或「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無法讓人對我印象深刻。」他們不願意以自己真實的面目在他人面前出現,因此對自己說:「我不能讓其他人知道真正的我,這麼一來,別人可能對我失去信心或輕視我。」所以他們只有裝做別人的樣子。
人們也害怕遭受他人的批評與抨擊,或遭到上司的譴責,他們害怕被人嘲弄,而不敢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想法,但每當有人表達與自己相同的意見,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同時,又感到憤憤不平。他們深感自己為批評所累,雖然明知那種批評是不公平也不是他們應得的。
如果對威脅的來臨沒有預先的心理準備,突然而至的危機可能會將恐懼轉變為驚惶失措。
人往往很在乎自己的外表——男人會擔心自己禿頭;女人則煩惱自己臉上出現皺紋或憂心自己的身材、膚質、身高等問題和圖書。
因此,我們應該記得釋尊說過的一句話:「不論恐懼源自何處,它總是來自愚人而非智者。」
同樣的,人害怕與厭惡的事物有所牽扯,對喜悅的執著與對不快事物的厭惡便造成憂慮。有時極端的話,只要與某樣物品或情境有所關連,即使對本人無傷也會產生憂慮。例如對黑暗的恐懼、置身於封閉空間的恐懼、對空曠空間的恐懼、懼高、害怕動物、惡魔、幽靈、怕小偷、怕敵人、怕符咒、幻想被人攻擊或背地裏遭人殺害等。
在工作場合,人們可能煩惱能否順利完成工作,以及如何做正確的抉擇。「如果我的決定是錯的,那該怎麼辦?」「我應該現在趕快把股票賣了呢?還是遲些再賣?」「我的部屬在財務處理方面是否值得信任?或是他們會不會趁我不在時背叛公司?」有些人擔心可能會造成的損失,或是無法如願獲得升遷,或是被託付太多的責任,有些人則煩惱功成名就時遭同事的嫉妒。
如同憂慮可以造成自己及他人的傷害般,恐懼亦然。持續的恐懼使一個人處在長期精神戒備和劇烈掙扎的痛苦中。恐懼腐蝕生命、墮落人心,它是一種強烈的悲觀力量,時常為未來前途蒙上陰影。假若一個人懷有任何一種恐懼,他的思想必然受到影響,這種不健全的心靈狀況會慢慢侵蝕人性,而變成惡魔的主人。
恐懼與憂慮似乎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任何一個活在現世的人,都無法從這些不愉快的精神困擾中掙脫。
擔心自己的家庭又是一個問題:「或許我根本不是個好爸爸(媽媽、女兒、兒子)。」先生擔心自己年輕貌美的太太會對其他男人示好;而太太也會憂慮自己英俊的丈夫會離她們而去或與其他女人私通。未婚男女擔心如何找個好對象,而結了婚的夫妻又擔心若膝下猶虛會https://m•hetubook.com•com是多麼寂寞。在另一方面,已有子嗣的夫妻可能要擔心子女的教養問題,有些人則憂慮:「我老公(婆)已不再愛我,可能會遺棄我。『或』等到我老了,孩子會不會照顧我?」有些父母過度擔心小孩的安全問題,是否有足夠的錢應付家庭的開銷、家庭的保安問題、或是眷屬親人的健康情形等等。
根據名心理學家約翰.柏多斯.華生的說法:「恐懼是三種自然情感的反應之一,另外二種是愛與憤怒。」依華生的觀點,突然失去關愛或遇到巨大噪音皆會導致初生兒的恐懼感。他相信即使是嬰兒,也需要受到摯愛與給予信心。母愛可以緩和他心中的焦慮。人們相信初生嬰兒心中的恐懼可能與前世的生活方式有關,這些恐懼仍深刻地烙印在嬰兒心中,而這些與前生有關的恐懼感,時常會在幼兒時期表現出來。
人不只擔憂事情出紕漏,甚至事情進行的太順利也要煩惱。在他的心中有種隱約的恐懼感,似乎事情會在突然之間出錯,眼前的快樂可能在下一秒變成悲哀。雖然有人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人們還是擔心沒有消息,無端的擔憂使得生活中充滿恐懼。這種不幸降臨在所有的人身上,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能從桎梏中解脫。
於是,那些不瞭解自然法則的人便心生恐懼,不管是原則也好、動機也好,恐懼是迷信的開始,在許多宗教信徒的內心中,他們依賴神的幫助來滿足需求,深恐得罪造物主,因此許多宗教制度及信仰的根基都建立在對未知的恐懼上,而由宗教產生的恐懼是最嚴重的一種,因為它禁錮並誘惑人心,並助長無知與迷信。
從「自我」的觀念中,人們錯誤地相信,必須不斷地滿足充滿欲望的肉體。因此無法滿足需求和欲望,便會帶給他煩惱和憂慮。
在這種渴求安和-圖-書
全感及害怕死亡的情況下,我們只好求助於宗教力量。於是在神秘的宇宙中,對於令人恐懼的物品發展出了信仰,是無知與對未知的恐懼使人產生最初的宗教信仰。人們認為宇宙的一切運行原則,都是由超越自然力量完美的神所掌握。雖然科學的發展多少減低了這些迷信,也增進現代人的知識,但是過去的迷信依舊殘留在人心。因此,人們必須從束縛中掙脫開來。迷信削弱意志,囚禁人心,而且荒誕不經的宗教理論及信仰,不僅深植於粗野不文的人心,也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心裏根深蒂固。
我們為生活付出恐懼與憂慮的代價,而焦慮便是恐懼與憂慮的根源。
一個人經歷的憂慮與遭遇,只是自我對多變的塵世欲望所產生的交互作用。無法瞭解這項事實是遭遇諸多痛苦的原因。但是,如果一個人能夠修養內心,理解生命的本質和特性,便容易克服痛苦。因此他瞭解無論是愉快的經歷或是所愛的人,終有遠離的一日,而且隨時均可能發生;可能在事業起步之初、或中途、甚至在結束之際。在這不確定的世界裏唯一確定的事是凡事均有終點。所以一個認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或事必躬親的人應該想想,當他無法在場時該怎麼辦。他會被人所懷念,也可能有人會覺察到他已不在人世,但時間不會太久。沒有一個人在世界上是不可或缺的,少了他一人,世界還是會繼續運轉。既然如此,他就大可不必這麼擔心自己,心懷想像的憂慮,以至傷害自己的健康,縮短人生的旅程,直到終點——死亡。
經驗也顯示,憂慮時常導致身心失常,憂慮使血液更快乾涸。適度的恐懼與憂慮是自然的,並且對自我成長或許也是必要的,可是,若控制不住時,長期的恐懼和憂慮對人體只會造成破壞,這些要素均會削減身體自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