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經文
稱佛名號品第九



「袈裟幢如來」。科註云:「此約莊嚴標相,以彰佛德洪名。」袈裟是梵語,意思是壞色、染色。出家人穿染色衣,而非紅黃藍白黑五種正色衣。古時資源缺乏,將在家人丟棄的破舊衣服拼湊成衣,布料、顏色不一樣,縫製後再染色,這叫袈裟。袈裟真正的意義是隨緣而不著相,衣食住行都隨緣,沒有挑剔。「幢」是高顯之意,這是表法。佛家的生活態度,這樣明顯告訴世間一切眾生,這就是自行化他,教大家在生活上不要過分的執著,不要過分的貪圖享受,一切都能隨緣,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真正快樂!一切要是過分講求,過的是苦日子,再富貴也是過苦日子;知足的人,一切不講求、一切隨緣,再貧窮他也快樂。所以,這件袈裟用意就很深!古人懂得,一看到袈裟,他覺悟,世間一切貪染之心他就能伏住。「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自行化他,無量功德。
《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初發心的菩薩,通指大乘圓教初信到十信位,這句其實是講別教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都沒有得無生法忍,要常常親近佛陀。這是天台大師勸勉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才能不退轉,才能保住常精進。我們福薄,生在釋迦佛之後、彌勒佛未出世之前,見不到佛,幸而世間還有佛弟子這些善知識可以親近。善知識可遇不可求,有緣遇到要常不離,這很重要,除非已經開悟,如永嘉大師那樣,才能離開老師。有許多人親近惠能大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的親近一輩子,一直到大師圓寂,這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見性的人急著離開,那是示現,有能力度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緊。常不離師的,也是示現,勸我們要常常親近善知識,已經大徹大悟還要親近,何況我們沒有見性!如果有度眾生的緣分,應當度眾;沒有度生的緣分,不能離開老師,要在老師面前幫助初學。《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具縛凡夫,煩惱沒斷,還有見思煩惱、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雖然有大慈悲心,發願要生在五濁惡世救度苦難眾生,不行!沒有這個道理。你度自己都度不了,還有什麼能力度別人?有些出家人不發心求生淨土,發願來生還當法師度眾生,我們細細觀察,名聞利養樣樣都放不下,來生能不能生到人道還大有問題。大智律師「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十餘年來未嘗暫捨。」平生廣學多聞,這時真正明白了,曉得所修學的那些法門到臨命終時都派不上用場,於是捨棄平生所學,專修淨土求願往生。
三寶,真正的深義,知道的人不多。許多人皈依三寶,是不是真的皈依?沒有,做一個儀式,沒有實質內容。真正皈依是回歸自性。《壇經》云: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皈是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依是依靠,依自性覺正淨,這是真皈依,這是真佛弟子。自性覺正淨才是三寶,這是佛法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讓你這一生、生生世世,向著這個方向、目標努力邁進,就能成菩薩、成佛。皈依是皈依覺正淨三寶,而不是皈依某個法師,這個要記住。釋迦佛沒有教我們皈依他,而是教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覺正淨是寶,是最殊勝之寶。三寶都是屬於自性。懂得自性覺正淨是自性三寶,然對於形相上的三寶也要尊重,因為形相三寶(即住持三寶)的作用是時常啟發、誘導,讓我們時時回歸自性三寶。我們見到佛像、聞到佛名,立刻回歸自性覺;看到經書、法物,立刻回歸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相,立刻回歸自性淨。所以,形相的功德無量無邊。沒有形相三寶,我們就很容易迷惑顛倒,繼續造業、受苦報。

「暫生恭敬」,暫時就是一念相應,真的一念相應了,就能「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已經入門、入境界的人才肯這樣做。何謂供養?依教修行。《普賢行願品》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七種法供養,第一是「如說修行供養」,佛所教導的,我們一定要照做,這才是供養。淺言之,佛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照做,這就是供養。讚歎就是為人演說,把佛法介紹給大眾。讚歎是弘法利生,供養是自己依教奉行,能這樣做,福報當然大,「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科註云:「表聞名者,雖生欲天,實不著粗弊五塵」,雖生在欲界天,對粗俗的五欲六塵已不執著,「以解離聞性本空,生天亦寂。以空處即假,權示天身,以度實生著欲之者」,一聽就開悟,有能力超越,然慈悲心很重,還留在欲界天度貪著五欲享受的眾生。又云:「閱名尚爾,況志心稱念者乎。」志心稱念,迴向淨土必得往生。志心是一心稱念,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縱然斷不盡,一定也很淡薄。「佛蓮千瓣,表千法明門,故云千返。」千返不是指一千次,是表法的。
這是講臨終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屬,或是遇到一個信佛的人,提醒臨命終人念佛,病人聽到佛號要能覺悟、懺悔,才能除五無間罪。病人聽到佛號沒有懺悔之意,利益只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而已,他要是造五無間罪業,還是要墮無間地獄;念佛對他有大好處,大好處不是在這一生起作用,而是他地獄罪業受滿之後,再遇到這個殊勝的法緣起作用,好處在後面。如果病人懂得佛法,造極重的罪業,臨終有人提醒,他真正生懺悔心,斷惡修善(一念懺悔就是善),確實可除五無間罪。若懺悔力量強,可生到人天享福。
地藏菩薩為我們說了脫生死的大利益。末法時期眾生物質生活富裕,身心卻不安,原因何在?貪瞋痴慢沒有止境。世出世間聖賢人苦口婆心教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
這句經文我們讀了感觸很深!我們學佛,要學佛的存心。釋迦佛心中只有現在、未來一切眾生,沒有自己,這就是佛心。佛念念為眾生服務,救拔一切罪苦眾生。本經是釋迦佛即將滅度之前所說,是最後遺教。「吾即涅槃」,涅槃是梵語音譯,譯作滅度、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寂是寂滅,清淨寂滅。「德無不備稱圓」,功德圓滿,無絲毫欠缺,「障無不和*圖*書盡稱寂」,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惑、業、苦,障斷盡稱為寂。由此可知,涅槃、圓寂是活著時證得,而不是死的代名詞。教化眾生的緣盡了,功德圓滿,佛入涅槃,示現離開這個世間。該得度的眾生都已經得度,未得度者已經種了佛法的種子,只是種子現在還無法成熟,當然要離開。「使汝早畢是願」,你發心繼續做這個工作,好!佛不住世,彌勒菩薩未示現成佛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由地藏菩薩代佛教化。

「寶勝如來」,寶是珍寶。世間人重視七寶,有了寶物,物質生活富裕而不缺乏。佛法有四寶:常、樂、我、淨;這是出世間的四寶,也是我們希望得到的。實際上,佛法僧三寶裡才有常樂我淨;離開三寶,常樂我淨求不到。「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名就皈依,聞名就回頭,「畢竟不墮惡道」,他的生活、行為能與自性覺正淨三寶相應,怎會墮惡道?縱然造作惡道的因,惡道的緣斷了,所以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現在」,指當時法會之時;「未來」,包括我們現在。「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包括我們,所有一切眾生都在其中。「若天若人,若男若女」,總括六道一切眾生。「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若有機緣遇到佛法,一生中能念一句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生中只念一聲南無佛,多生多劫之後,這句佛號起作用,就能遇佛修行證果。一句佛號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是金剛種子,何時遇緣起現行,各人因緣不一樣。好善好德之人容易遇到機緣。對於善根深厚之人,佛菩薩常觀察、關懷你,善根成熟之時,佛菩薩就來度化。你念多佛名,善根就更深厚,將來得度的機緣就更多。在台灣,農曆過年每個寺院都拜萬佛懺,當然有好處,好處正如此地所說。然而,世尊特別勸勉我們,善根成熟的人要專念阿彌陀佛。拜萬佛懺是對剛剛接觸佛法,對佛法還一無所知,信根飄浮不定,讓他多念幾聲佛號有好處。已經有信仰,就要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都念到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地藏菩薩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對罪業極重、平常對佛法不能接受、毫無信仰的眾生講的。縱觀全經,地藏菩薩度他們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他們成佛。為什麼?他們距離成佛還有一大段距離,能從三惡道到人天來受報,已經是很大的成就。到人天之後,加功用行,這才勸他念佛,勸他專修淨土求願往生,功德就圓滿。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就像《楞嚴經》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此地教導一切天人大眾是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有困難,當來決定會見佛。
「毘婆尸」是梵語,意思是「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凡夫對一切萬物往往看偏差、看錯,不殊勝。對一切諸法的真相看得清楚明白,就是勝觀。簡單講,「觀」就是你的觀念。捨識用根,不用意識,根是根中之性,也就是用見性見色法,這個觀就殊勝。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心。換句話說,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用見性見,見到的是色性而不是色塵;用眼識見色,見到的是色塵,塵是染污。見到色性,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用「聞性」聞聲性,用「嗅性」嗅香性,用「嘗性」嘗味性,明心見性。見性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
念佛不是指口念,是心中真有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憶」是常想、常思惟,「念」是掛念,常把佛掛在心上。想佛的相好、功德、存心,能向佛學習一分、二分,那就是大利益,不墮惡道。佛行表現在外就是六波羅蜜。佛喜歡布施,我們喜歡慳貪;常存布施的心這是真正的念佛。口念彌陀,心還留戀娑婆世界,還有深重的情執,這就大錯特錯。

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佛說「酬償業報」,過去生中造善業你來享福,造惡業來受報。佛經上常講「生死疲勞」,真正是可憐憫。覺悟的人曉得利用業報之身,做超凡入聖的大事,做人生徹底的解決,這就有意義、有價值。《地藏經》講六道輪迴真相,地獄、餓鬼道真相,業因果報、理事性相都有說明,明瞭之後我們就有辦法超越,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算是你學佛真正成就了。在無量法門裡,《地藏經》提倡的念佛法門,是最有效、穩當、快速、方便,前提是要真念。一切時、一切處心中有佛,才是真念,真念不一定掛在口上。心如佛心,佛的心是什麼樣子?無住生心,那就是佛心,「無住」是清淨,一塵不染,「生心」是生大慈悲心,關懷、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生心與無住同時,無住不礙生心,生心不礙無住,這是《華嚴經》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關懷別人,心又清淨,這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事做得很圓滿,心裡一塵不染,因為我們徹底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現象怎麼現起?「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都是自己,離開心識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個理透徹,就能在塵不染,才能契入事事無礙。這要功夫,要在日常生活中鍛鍊,進進退退,進的時候是鍛鍊,發現自己還有染著就趕快退回來,退到無住;心定下來再試一試,試試不成功就退回來,慢慢在這裡求進步,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成圓滿就是這個方法。到真正有把握保持清淨心不被污染,才可以放手去幫助一切眾生,這通常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十法界的菩薩還不行,還要常常照顧自己的清淨心。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本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西方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再回來幫助眾生不遲,這是智慧的選擇。

淨宗修學也提出十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與這五條違背,趕緊把它修正過來,修心,這叫從根本修,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在生活中跟廣大群眾接觸,也就是在事上修、在相上修,我們把握住「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四個原則,以「念佛」做究竟的皈依。這樣才能改善生活,將凡夫的生活提升到佛菩薩的生活。所謂提升,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https://m.hetubook.com.com是發財、升官,貧賤依舊過貧賤生活,富貴還是過富貴生活,只是心理上、觀念上改變。改變之後,跟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樣,你真正懂得貴賤不二、貧富不二,乃至生佛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你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生活。菩薩在人間並不是都示現大富大貴,有很多佛菩薩示現乞丐、小工,他們是入不二法門,自在得不得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來的,他們邋遢不堪,瘋瘋癲癲,一般人看那是乞丐,他們過佛菩薩生活,他們過一真法界的生活。民國初年有一位金山活佛(妙善法師)也是瘋瘋癲癲,他一年到頭就穿一件破大褂,夏天也不熱,冬天也不冷,他就一件衣服,什麼都沒有,他過得自在!他有特異功能,骯髒的東西他都吃,也不生病,供養他的鈔票都把它吃掉。他一生不洗澡,也不換衣服,可是他身上有香氣。所以,修心重要!心好就相好,心好身體就好。好心為眾生、為社會就好,為自己就不好。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一個好心,修一個真誠。

科註:「疑云: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消滅耶?」能夠滅罪,必須將念頭轉過來才行,念頭不轉,僅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利益在此地。善知識提醒我們,自己要覺悟,跟著善知識一心稱念,這是真懺悔。臨終最後一念是佛,萬緣放下,一心稱念,就能滅罪。為什麼一生造極重的罪業,臨終念阿彌陀佛還能往生?因為人死後投胎是業力在主宰,阿賴耶識裡有無量無邊的業習種子,哪個種子力量最強,強者先牽,牽著去投生,臨終關鍵時候念阿彌陀佛的力量最強,當然就先到極樂世界投生!善友來幫你念佛,你不理會,還是貪圖世間享受,放不下恩怨,就到惡道去了。人死後到哪一道投生,關鍵在最後一念,這是真正的大事。佛教導我們要一生修善修福,積功累德,為的是臨終時有福報,不迷惑、不顛倒,神智清醒,有善知識幫助。若無福報,臨終時迷惑顛倒、神智不清,遇到善知識也不行,決定墮惡道。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世尊在本經舉婆羅門女、光目女兩個例子。她們的先人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墮落在地獄,承蒙孝順的女兒用念佛法門來幫助。像我們平常這樣念佛,就可以滅他的罪,讓他從地獄超生?不可能的。怎樣念佛才真有效果?要像婆羅門女、光目女那樣念佛才管用。我們去助念,有口無心,沒效!助念的人在助念中能得功夫成片,能得一心不亂,亡者就被超度了。如果這個人不造業、不墮落,幫他念佛的人就沒有那麼虔誠。因為看到他造罪業、墮落,以極虔誠的心來念佛給他迴向,來幫助他,這樣自己把自己境界提升,自己原本是個凡夫,現在做了菩薩。你為什麼作菩薩?是因為造作罪業的人幫助你,給你做增上緣,他的功德大!因此他才能脫離惡道超生。如果我們跟臨終的人並不熟悉,要把臨終的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以極真誠的心助念,才能存亡兩利。如果敷衍了事,自他都得不到利益。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果,要看主持超度的人有沒有真誠恭敬心,果然有真誠,把亡人看作自己的父母,看作自己最親的眷屬,以這種心態去超度,有利益;如果把他看作別人,與自己不相關,利益很薄。

「寶性如來」,《蓮華面經》云:「諸佛如來,是眾生寶」。科註云:「法身常淨我樂四德,乃性寶。」四淨德是自性本具。迷失自性,四德就沒有了;見性了,見性就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與自性相應,四德就現前。「常」是不生不滅:無量壽就是常的意思。「淨」是清淨無染,染淨二邊不立。「我」是自在、是主宰,宇宙的主宰,法界的主宰,真實的主宰。「樂」是真樂,離苦樂二邊才是真樂。寶性如來是誰?是我們自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無邊身如來是自己的三身,與佛相應就是與自性三身相應。念寶性如來的名號,一念相應就與自性的性德相應。「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這是講時間之短,顯示功德不可思議,「發心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依寶性如來,就是依自性的性德,他獲得的利益,「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無上道是成佛之道。凡夫學佛,為什麼要經歷無量劫?原因就是退轉。我們在六道流轉,得人身的機會少,聞佛法的機緣更少,不得人身、不聞佛法就退轉,念念與貪瞋痴相應就落到三惡道。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科註:「無邊身者,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理不是事相,理遍一切處,這是無邊身。《華嚴經》上「毘盧遮那」,這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這是本體、理體。在《華嚴》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在淨土稱為常寂光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常寂光土就是法身,實報土就是報身,方便土、同居土是應化身。應化身是隨類化身,眾生有感,立刻就現相,也是無量無邊。明白這個意思,我們要問:釋迦佛有沒有入涅槃?沒有;不僅理上沒有,事上也沒有。何以說事上也沒有?釋迦佛入滅,換個身分出現,不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相。為什麼?眾生福薄,佛就現另外的身相。釋迦佛在這個世間可以現無量無邊的身相,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每一尊佛都能現無邊身相,特別是在眾生有大災難,受大苦、造大罪業的時候,佛菩薩慈悲心愈重。我們要認識、要明瞭。怎樣才認識,才能接觸到?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就接觸到,你就感受到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離開罪苦眾生,這個時候我們一念相應就得救、就得度。然後才曉得經上講的果報是真的不是假的,恭敬心才能生得起來。恭敬絕不在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覺悟、依教奉行。形式上是表演給善根薄弱的人看,我們塑造佛菩薩像每天恭敬禮拜供養是唱戲,給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看。他們覺得奇怪,你為什麼對這個像做這些動作?來問你,你給他說法,功德在這個地方,這就是機會教育。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煩惱在哪裡斷?在生活裡面,善緣順境不生貪愛,惡緣逆境不生瞋恚,煩惱就斷了hetubook.com.com。真正會斷煩惱的人,對於一切人事物常存一個感恩之心,沒有這些境界現前,煩惱怎能斷得了?天天在這個環境裡面,先斷瞋恚,再斷貪愛。佛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心裡有絲毫不高興,就會火燒功德林,功德全燒掉。外面任何力量不能毀壞我們的功德,是自己毀壞的。外面惡緣逆境現前,你要是生瞋恚,心被境界轉,過失在自己。修行就是在這裡練功夫,練到心不為外境所轉,自己在境界裡面做得了主宰,功德就保住。布施、持戒是積功累德,忍辱波羅蜜能使功德保持而不壞失。不能忍辱,布施、持戒的功德全部毀掉,只得福德。以清淨心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是功德,以雜染心斷惡修善是福德。脾氣大,性情不好,你修大福報,將來到阿修羅道享福。我們一定要學佛菩薩,在一切境緣中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這兩句話是大乘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的修行祕訣。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與眾生和光同塵,成就自己的道業,也成就度生事業,能度化一切眾生。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才是真修行,而不是你每天讀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有什麼用處?還造罪業。真正修行功夫得力是一念回心,把輪迴心轉成菩提心,輪迴業轉成菩薩業;換句話說,沒學佛之前我們過的是六道輪迴生活,學佛之後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這就對了。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裡,有沒有歡喜?有沒有懊惱?決定沒有。諸佛菩薩示現的相,有歡喜也有煩惱,那是教化眾生的手段,舞台上表演給舞台下的人看,不是自己真的喜歡、真的煩惱。種種表演幫助眾生覺悟,心裡確實一塵不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們要學佛,斷盡一切煩惱習氣,從這裡做起。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宗門、教下都修止觀,所以修觀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不會修觀的,才教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會修觀就可以不帶業,因為念念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佛家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清淨平等覺。不執著就清淨,不分別就平等,沒有妄想就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除了,那當然成佛了。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自己的自性。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就壞了,快速墮落,快速的在變化。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迷邪的接觸,諸佛菩薩的接觸是大覺的接觸。轉變在自己,修行在個人,佛菩薩再慈悲,也無法幫助我們轉變。
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第一念是用見性。睜開眼睛看外面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時候,這是第一念,這一念是佛知佛見,這一念是見性。可是凡夫無法保持,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就落到意識裡。能永遠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嗎?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眼睛睜開看得清楚明白,這時候是見性見色性,你的見是真實的,外面色也是真實的,就是一真法界。第二念起來,他就有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佛菩薩,為什麼他們住一真法界?因為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是一不是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是在這個境界裡。


「山王」是指須彌山,這個世界、地區最高的一座山。科註云:「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報身果,四智究竟莊嚴也」,這是從表法上說。佛經講須彌山是四寶合成,用四寶比四智,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合成的,那就是般若,「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須彌山,是大、是通、是無障礙。成就的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山王是果報,比喻佛的報身。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由此可知,「大通山王如來」之德號是講修因證果,修四智之因,證報身之果。報身是智慧成就的,法身是自性本具。「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那就「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與這個意思就相應了。

科註云:「此法之妙,縱吾即入涅槃,縱便汝早畢是願,吾亦不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矣。何也,有此稱名之法,人人可不墮苦,並趣人天修行,終至成佛無疑。能體佛心而達佛意,善繼志而述事者,莫過我地藏慈尊矣,故許令速說而讚慰之也。」此法,就是稱佛名號這個法門、念佛法門。地藏菩薩在此地說了十尊佛的名號,次第是由近而遠,時間上靠近我們現代的先說,愈說愈遠。
地藏菩薩介紹十尊佛之後,又說出九尊。末後告訴我們,他所說的這些佛,數量無量無邊,不可稱說。這是教我們要稱念諸佛的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通常我們偏讚阿彌陀佛,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其實每一尊佛的德號都是不可思議,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稱念任何一尊佛的名號,都有同樣的成就。世尊特別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的緣深。
「淨名王佛」,淨是清淨,王比喻自在、自己能做主;這個名號,完全從自利,從斷煩惱,斷證上建立的。「淨」是清淨,煩惱斷了,生死了脫,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經上說「五住二死盡淨無餘」,是圓滿的清淨。五住是說煩惱,二死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從相上說,粗顯而言,譬如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稱為分段生死。其實,一年也是一個階段,前一年過去了,這一年等於死了,來年等於生,再往微細觀察,月月有生死,天天有生死,都是分段生死的現象;講到極處,剎那生滅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不是從相上說,其實變易沒有生死。為什麼把變易稱為生死?變易有苦,生死是苦的意思。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無量壽,都得金剛不壞身,可是他還有變易生死;四土三輩九品,從下品轉變成中品,從中品轉變成上品,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就是變易。華藏世界的法身大士,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每提升一個位次就是一次變易。變易需自己用功修,修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把它比喻作生死。兩種生死都斷盡,就是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淨名王佛,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才當得起這個名號。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www•hetubook.com.com
「山王佛」,山王是形容佛的報身如大山一樣。讚佛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白毫是眉毛中間的兩根毫毛旋轉在一起,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可見佛的身相之大!地球在佛的法相莊嚴中,恐怕只像是一微塵而已。佛能現大身,稱之為山王佛。這是對佛的讚歎,也顯示佛神通能力的殊勝,能現這麼大的身。
「聞是佛名」,明白道理,立即回頭,認真學習,他當然「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勝妙樂,絕不是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樂,勝妙樂是真樂。《大莊嚴論》云:「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沒有病,這是真實的利益;過去佛弟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第一富,知足;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涅槃,功德圓滿、清淨寂滅,這是第一樂。「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
又於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自稱自念」,這是為自己修,不是為別人,在自己身體健康強壯時,要為自己修福,積功累德。「念」是今心,心裡真正有佛;「稱」是稱名,口念出來。有口無心,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胡思亂想,有稱無念,這個不行。稱念合一就是心口合一,那就「獲福無量,滅無量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的功德在哪裡?全部的經文,名號是個題目。念這句名號,心裡就要想到這部經的教誨,佛教導我們怎樣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一句名號統統想起來,這才管用。如果單念這句名號,跟自己生活言行毫不相關,這個名號就沒用處。你念這句阿彌陀佛,跟《彌陀經》經義相應,跟《無量壽經》經義相應,這叫真念佛,就真的得無量福、滅無量罪。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

我們讀這段經文是否能信得過?眾生依教奉行是否真的滅罪得福?未必。是不是地藏菩薩說錯?沒有。是我們自己看錯、聽錯,「聞是佛名,暫生恭敬」,這兩句話的意思沒搞清楚。「聞思修」三慧,說一個聞字,必定包括另外兩個。何以知道?若無思、修,怎能暫生恭敬?恭敬就是思修。「思」是心中真有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對佛像禮拜供養,那個恭敬是形式,那是假的,不管用。念相應,行當然相應;心行相應,口當然相應;身口意三業都相應,時間再短,只要相應,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就是一念覺,才得這樣殊勝的利益,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是梵語,意思是紅色蓮花。聞,不是我們聽到人家念佛,就有這樣殊勝的利益,不是的;這種聞名只可以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只是在阿賴耶識種下一個佛種,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功德也非常殊勝,但是要得一千次往返六欲天中受福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聞」是三慧當中的聞,一千次往返六欲天這個果報就會現前。聞名解義,紅色蓮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自己生活在紅塵、六道之中,特別是欲界,不染五欲六塵,功德就大了。能把五欲六塵放下,果報不止欲界天,還能證聖果。對於世間五欲六塵淡了、輕了,不像過去那樣分別執著,他能從人道超生到天道,道理在這個地方。「歷於耳根」就是他記在心上,聽到這個名號,心裡有所領悟。
「淨月佛」,淨是清淨,月是月光,比喻佛的法身光明遍照。法身遍一切處!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法身。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能體會共同一法身,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一個自己,是一個整體,這個境界大乘法中叫圓滿大覺,他確實明瞭、體會得虛空法界是自己,天地萬物也是自己,是自己的相分,法身、法界是自己的本體。光明遍照就是智慧的遍照,身相的廣遍,作用的廣遍,入這個境界之後,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虛空法界,無處不現身,隨類現身。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孝親尊師,這是《地藏經》的綱領。淨宗修學的基礎是「淨業三福」,而《地藏經》就是淨業三福的詳細說明。《地藏經》不僅是淨宗修學的基礎,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今天佛不在世,我們維護這個基礎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末法時期,奠定這個基礎,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成功。
「智成就佛」,這個名號的意思是利益眾生,就度化眾生而建立的。「智成就」,權實二智悉成就。《般若經》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真實智慧,他對於萬事萬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明瞭,但是內心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狀況稱為無知。如果智慧起作用而教化眾生,答覆眾生的疑難,展現出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權智,就是善巧方便。智慧應用時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無知的表現。無知是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佛沒有身相,佛菩薩度化一切眾生都是隨類化現。應化身、報身都是隨類化現。在虛空法界裡,佛的名號說不盡,釋迦佛天天說,說一劫也說不完。這說明佛的報身不止一個,隨著各個世界差別的狀況,為法身大士所現的;為方便土、同居土這些凡夫所現的就是應化身。
聞名,「志心瞻禮」,真誠心瞻禮,「或復讚歎」,讚歎是利他,自行化他,「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這個福報就大了,為什麼?他能斷惡修善。一念轉過來了,他是菩薩。菩薩為什麼去當大梵天王?以大梵天王的身分幫助天人斷煩惱,天人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出不了三界。他能斷,再現身說法為別人斷。「得授上記」,上記是成佛之記。



「今正是時和_圖_書」,現在正是時候。佛催促地藏菩薩快說,因為這對一切眾生太重要了。眾生無論今世或過去生造作無量無邊極重的罪業,只要肯回頭,真正懺悔改過自新,依然能得救。我們要學地藏菩薩,發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講經說法勸導一切眾生回頭是岸。無論是臨時或是永久的道場,聽經聞法的聽眾只要有一個覺悟,念佛往生,這個道場有無量功德。佛在本經勸建道場、塑佛像、修供養,道理在此地,只要有一個人得度,功德不可思議!何況有更多的人在這個地方覺悟、回頭,這就是真正救拔一切罪苦眾生。造作罪業的眾生必墮惡道。「苦」是惡道,「罪」是現前的造作,罪是因,苦是果;因果都救,他在生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如果他死了墮惡道,我們就無能為力,只有佛菩薩有能力在惡道示現同類身去救度。
「妙聲佛」,是讚歎佛的音聲圓滿微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是微妙,佛說法的音聲悅耳那是美妙,這種美妙、微妙是從心性自然流露。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心微妙,你的相貌、音聲也就微妙,心是真善美,你的容貌、音聲也顯出真善美。心好,相才好。心不好,怎樣修飾也枉然!佛說「相隨心轉」,身體、容貌隨心轉,山河大地也隨心轉。心好,不但你相貌好,有福相,居住的地方也有福。心邪惡,不但相貌邪惡,居住的環境也邪惡。
「師子吼」是比喻佛說法的威德。佛說法面面俱到、理事圓融,能令世間一切魔外種種辯才都屈服於佛說法之中,比作獅子吼,這是取佛說法的狀況來立名號。「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佛名就想到佛說法的威德,所以是「一念歸依」,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依佛所說的正知正見,這就相應,這是真正佛弟子。「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心行相應,就得諸佛如來加持、保佑,這就是「摩頂授記」的意思。諸佛如來應化的目的是廣度有情,我們能發心廣度有情,佛當然加持。若起心動念只顧自己,佛想加持都加持不上。度眾生從哪裡下手?從這部《地藏經》下手,《地藏經》確實可以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這部經的內容深明因果,果然能依教奉行,必得一切諸佛摩頂授記。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滿月佛」、「月面佛」,這兩尊佛大意相同,滿月是十五的月亮。讚佛偈云「佛面清淨如滿月」,比喻佛的相好圓滿沒有欠缺。佛證得圓滿的自性,所以展現出來的是大圓滿。本經一開端就給我們講大圓滿,「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這一句是總說,然後講了十種,十是表法,「圓滿、慈悲、智慧、般若、三昧、吉祥、福德、功德、皈依、讚歎」,無盡的法門,包括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美好,沒有一樣有欠缺,才是大圓滿。我們的生活、工作,接觸一切人事物,都是圓圓滿滿的在真善美慧之中,才是大圓滿。我們嚮往佛菩薩的生活,能不能做得到?能,只要從心地做起,將這十種圓滿落實到心地就行。
「寶相」,完全從形相上說。說到相,就要想到性,因為相是性變現的;性是能現能變,相是所現所變。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聞佛名我們就體會到寶相。佛的寶相,是修因所得的果報。身體健康長壽、容貌好醜都是果報,修什麼因得什麼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要修什麼因?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有說明。譬如佛的廣長舌相是果,生生世世不妄語是因。修善因,得寶相;不修善因,相貌就不圓滿。世間也有一些人是福相,但不是寶相,寶相裡有真善美,福相裡只有美,沒有真善;跟這些人接觸,磁場不好,不會感到很歡喜。真正修行人沒有地位、財富,長得也不美,跟他接觸,感覺得很舒適,他的相就是寶相。「寶相如來」表種善因得善果。聽到這個名號,立刻就懂得要修因證果;就能斷惡修善,斷見思煩惱、斷十惡,修十善,這是修行證果的基礎。「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地藏經》是大乘經,所以此地阿羅漢果不是指小乘阿羅漢,而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這是用小乘果位比喻他斷煩惱的層次。見思煩惱斷了,才得寶相莊嚴。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


「無上佛」,「無上」是尊稱到極處。科註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既無所斷,名無上矣。」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需要斷,是上士,不能稱無上。到如來果地,應當斷的統統斷乾淨,稱無上。無上也是對究竟佛果的尊稱。

「智勝佛」,智是一切種智。佛法講智慧有三種,「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聲聞、緣覺所證得的。一切智是知空,萬法皆空,小乘人懂得這個道理。於是他住在偏真涅槃,他住空,這是一切法之理,理是空的,它不是事。這個空不是性空,他是明瞭萬事萬法之理是空的,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了不可得。所以二乘人心地很清淨,就是他知道一切法的理上的真相。「道種智」是菩薩智,「道」是道理,「種」是種種萬物、萬法,種種萬物萬法是什麼道理來的,怎麼形成的,這樣的智慧是道種智,徹底了解宇宙萬有的現象;也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菩薩比二乘境界高!二乘人做到理無礙,但是他理事不能圓融,理事有礙,事事就更有礙。菩薩的智慧高,理事能圓融,做到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在四無礙中得到三個。「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一切智跟道種智融合在一起就稱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四無礙全部圓滿證得,不僅理事無礙,事事都無礙。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所證得,這個智殊勝,超過二乘、菩薩,故稱智勝佛。

同名的佛菩薩很多,此佛確定不是賢劫的拘留孫佛。拘留孫是梵語,翻作「所應斷」,也翻作「作用莊嚴」。煩惱應斷、生死應斷,佛的名號從這裡建立。大乘法常說,見思、塵沙、無明是應當要斷的。斷見思,證小乘阿羅漢,出六道。再斷塵沙,破一品無明,就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聽到這尊佛名,就知道要認真斷煩惱。
「是眾生等」,指念佛名號的這些眾生。一身的罪業,念幾尊佛的名號,就能不墮惡道嗎?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地獄門前僧道多」,那些僧人難道他一生沒念過佛嗎?為什麼還墮地獄?不是與「終不墮惡道」相背了嗎?關鍵在「念」字。念是「今心」,今是現在,現在心中有佛。口念佛,心沒有佛,喊破喉嚨也枉然。心裡真有佛,就起作用,真的「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現前就得利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