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受福」就是享福,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這些義工們,把義工當作他的享福,修福跟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他的福報綿延不斷,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世間大富大貴之人,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福,今生享福不肯再修福,福報一生就享完。福報大的,可享受一生,到死還有福報;福報差一點的,晚年福報就享盡,沒人照顧,苦不堪言!人一生中沒有病苦、老苦,這是福報修得不錯,一生受福。死時瑞相很好,走得安詳自在,一點都不迷惑,來生還是得人天福報,福報就不止一生。「百生千生受福」,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有這麼大的福報。如孔子,他布施教學,用真誠心教化眾生,真的是百生大福,傳到現在七十多代,他的後人還受到舉世之人尊敬。諸佛菩薩所修的法布施,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釋迦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貢獻自己的精神體力,是內財布施;教導一切眾生,是法布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從事教學,佛所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
這一段是講布施老年人、生病的人、產婦所得的福報。「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布施的人。布施所得的福福報大小,與他的地位高下、財力不相干,關係在他發的是不是真誠心,是不是盡心盡力。可見得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生產婦女」,古時婦女生產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最需要人幫助。「大慈心」是佛心,是無條件的,看到一定幫助。「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對苦難、迫切需要幫助的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使他們身心平安、離苦得樂。這樣修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淨居天是色|界四禪的五淨居天,證不還果的聖者所居住的地方。「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在欲界天享福。「畢竟成佛」,阿賴耶識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遇到大乘佛法、淨土法門,他的善根福德再加上因緣,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永不墮惡道」,生到西方世界當然「不聞苦聲」。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布施有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用智慧、勞力、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勝於外財。譬如在道場發心做義工,洗菜、洗碗,做得認真負責,供養大眾,這是內財布施。其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佛說: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果報。念佛堂若有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義工們得到的福報超越供養辟支佛。念佛堂裡面,義工們服務大眾是內財布施,晚上又提供點心飲料給大家享用是外財布施,這是修福。佛說,財布施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太大了。佛門裡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分不開的,財裡面有法,法裡面有無畏。他供養大家,大家天天在這個地方研經、念佛是法,佛法的修學、契入,使人了生死、脫三界、斷煩惱、成佛道,這是大無畏的布施。所以,這個布施利益就大了。
《大智度論》云:「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你布施不是為求名、求財、求權力地位,什麼都不求。佛道是什麼?真實智慧,真實的解脫。只為斷煩惱,只為斷憂慮,得清淨自在快樂,這是佛道。以清淨心、無所希求心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市易法。」聽說佛門布施一本萬利,趕緊來布施,存這種心就是市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菩薩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凡是有生有滅都是假的。福德入諸法實相,怎麼入?與諸法實相應。怎麼相應?心相應,你布施時起心動念與諸法實相相應。相應的現象是清淨不染、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論修哪一種布施,都能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而不求利益。佛是義務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學生亦復如是,這是智慧的教學,義務的教學,所以得福不可思議,這就入諸法實相。福利不可為喻:這是真實的福報、真實的利益,沒有法子比喻。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這是總結迴向之福。你是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不問你修的功德多少都會成佛,因為你是用佛心來服務社會大眾。「何況釋梵轉輪之報」,作佛都能辦得到,何況小小的人天福報。「釋」,帝釋是欲界天主,「梵」,大梵天王是色|界天主,「轉輪」,轉輪聖王是人間最大的福報,這四個字是說六道裡面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都能得到,何況六道裡面的福報,當然可以得到。我們這才知道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在這世間,哪樣東西能帶走?得人身,懂得修福,為一切眾生服務,那麼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你得永恆的福報,生生世世享受不盡的福報,意義價值在此地。《五道罪福經》云:「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
佛常常警惕我們,修福不要享福,怕享福迷了。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為什麼?見性,不會迷了。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他會迷。佛讚歎苦行,佛弟子中,大迦葉尊出身大富長者,出家之後修苦行,吃人不能吃的苦頭,為初學人做榜樣。《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代表大乘,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時,他家院子的樹木花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大乘人是可以享受的,因為他不迷。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完全是凡夫。凡夫要是不念佛求生淨土,就無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就以菩薩自居,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科註云:「國王等行施」,行布施的意思是廣義的,為群眾服務就是布施,真正是以慈悲心、清淨心、恭敬心為社會大眾,福報就很大,「自合上昇,何復報為人王耶?」為什麼他的果報是轉輪聖王,沒和*圖*書有生天?「如《五道罪福經》云: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全世界都不例外,政治上的領袖,任何行業的領袖,都是從禮事三寶中來的,這說明他的業因。「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富貴人家,財富以美金幾十億、幾百億來算的,這是他過去生中修大布施得來的。可是這些人多數過去生中修福不修慧,今生得大富不知道再修福,回饋社會很少;如果他有智慧,拿他的財富幫助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將來一定是這個國家的國王、這個地區的首領,他修的福報大。「故知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斯勝報。」我們只要能如理如法修學,一定能得到殊勝的果報。
我沒有財富,一個月只賺二千元,我能把二千元全部布施,我的功德是圓滿的。他一個月賺幾十萬、幾百萬,布施幾萬,他的功德不圓滿,是他力量裡面的幾分之幾。我福報小的全部拿出來,以比例來說,我的布施供養是百分之百,心是百分之百,事也是百分之百,得的果報就百分之百,佛法這才叫平等法。絕對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才能修布施,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這樣一來,貧窮的人生生世世都貧窮,富貴的人生生世世都富貴,哪有這種道理?因此,往往貧賤之人來生是大富大貴,這一生大富大貴的人來生富貴降等,因為他享受富貴時布施很難做到圓滿,這才叫天道公平。貧賤之人能修大福報!佛曾經舉例,有一個討飯的女人,貧賤至極,有人布施她一文錢,正好遇到佛在托缽,她想到自己身世悽慘是過去生中沒修福報,就將這一文錢恭恭敬敬供養佛,七天後這個貧女死了,因為種這個福,投生在大富長者之家享福,長大後做了皇后。一文錢布施,為什麼得這樣大的福報?她發的是大慈心、真誠恭敬心。果報得福利的大小全在你的用心,不在你布施財物多寡。國王財富多,布施、養育教導人民,如果不是以大慈悲心謙虛卑下,他的福報就修得不完全,這一生作國王,來生就作大臣,再過一生官就愈做愈小。佛在經論裡把這個道理說得很詳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要謙虛恭敬對待一切人,全心全力幫助一切人。幫助一切人就是幫助自己的父母、幫助諸佛如來,這個心多歡喜、多快樂!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是故福利,有如此報」,所得的福報、利益,等於布施一百個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我們沒有機會供養一百恆河沙諸佛如來,可是有等同的,能以大慈悲心、真誠恭敬心布施貧窮下賤的人,就得這麼大的福報。佛講的是真話,事實確實是這樣。我們凡夫迷失自性,看不到宇宙人生真相,周邊到處是福田,不知道種福,反而造罪業,真是可憐憫者。懂得布施,這個人就是菩薩。我這個工作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有這麼一個心態是布施供養。我這個工作是為了賺錢,為我家庭、兒孫著想,這個福田就當面錯過。同樣做一樁事情,一念自私就是凡夫,就造業,一念為眾生、社會就是佛菩薩,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你所得的福利無量無邊,如同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毘盧遮那佛,在《無量壽經》看到阿彌陀佛,他們所得到的福利我們也能得到,他們會修,我們如果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也會修,福利等同諸佛如來。「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這個福報生生世世永享不盡,就看我們的念頭能不能轉過來。人有福報,心思也靈敏了,智慧就現前。從今而後念念為眾生、社會,不再有絲毫私心,智慧開了。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無一不是奉獻,無一不是布施供養,這個福報大!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我們要從往昔迷惑顛倒、慳貪吝惜中省悟過來,將錯誤的想法、做法捨棄,跟隨佛學,聽從佛的教誨,改變自己的思想、作風。從今而後,起心動念要念念為社會大眾著想,於社會大眾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凡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貪財,把社會大眾的財富據為己有,特別是救難之財,起惡念侵奪,果報都在地獄。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教學,障礙佛法流通就是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果報在阿鼻地獄。
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科註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黎等,荷擔肩上,或背負頂戴,常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尚不能具報師恩。」這是說知恩報恩。你怎麼會開悟的?是因為別人傳授一偈一句,給你這個機會,你有善根,聽了之後能深解義趣,開悟了,成佛了。傳授你一偈一句這是你的恩師,恩德多大?佛舉比喻:你把老師擔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頂在頭上,再以一切音樂之具來供養,都報答不盡。「若於和尚所,起不敬心,恆說於過,我說愚痴,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這個老師對你有恩,你對老師沒有恭敬心,還常常說他的過失。老師有沒有過失?很難說。有沒有過失在你自己起心動念,你以煩惱心看老師,老師過失無量無邊,你以清淨心看老師,老師確實沒有過失。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好也沒有醜,好醜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惡心,看一切人都是惡人,看一切法都是惡法。《壇經》裡面,惠能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句話把事實真相道破。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菩薩示現殺盜淫,善財參學得無量功德。如果我們接觸這些必墮阿鼻地獄,為什麼人家接觸成無上道?用心不同。「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我對這個事情很疑惑,非常歡喜希求世尊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科註云:「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真正如理如法的布施修福,福報大的到天上享福;世尊在天宮說布施功德輕重,不在人間說,這是把這個意思給我們點出來。「當諦聽者,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捨心,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故須諦實聽宣施福也。」
「等」,是說能布施之人,包括我們。「先佛塔廟」,過去佛的塔廟或祖師的道場。這是教我們修補舊的塔寺,功德超過新建的,其中有甚深甚廣的道理:第一「表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此修行證果,走進道場自然生起見賢思齊之心,例如到廬山東林寺,就想到慧遠大師當年在這裡念佛成就,尊敬、效法之心油然而生https://www.hetubook.com.com;第二「令他信」,這個道場源遠流長,代代不絕,到新道場參訪,信心總不如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三「為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例如見到蘇州靈巖山道場就會緬懷印光大師的德行。「或至經像」,舊經書珍貴、價值高,因為它傳得久遠,有歷史的價值,又經歷許多高僧大德讀過,磁場不一樣,有紀念的意義和保存的價值,有很強的攝受力。舊的佛像,多少人禮拜供養過。所以,發心修補舊的經書、佛像,比造新的功德大得多!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遇佛塔寺,新建的要布施供養,瞻禮讚歎。「大乘經典」是法寶,是眾生的善知識。新的經本一定要印刷精美、莊嚴,讓人看到之後生歡喜心,生恭敬讚歎的心。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不是一般人能獨立修復,如果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很好,功德非常殊勝;如果自己沒有力量,勸導大家共同發心。舊的經典修補後,將其翻印,複印本可廣為流通,原本加以妥善的收藏。或將原版輸入電腦,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字體,更有藝術價值,或是另外重新排版放在網路上流通。佛法著重在流通,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現今看到許多地方印經,後面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障礙佛法流通,這個罪很重,多少人的法身慧命被這幾個字斷掉。「檀越之人」是施主,獨立營辦就作轉輪王,與大家一起營辦就作小國王。此地講的修因得果要細細思惟,了解之後就懂得應當如何修福。佛法非常重視修福,佛教我們不要享福要修福,有福報供養一切眾生,不要自己享,因為自己煩惱習氣未斷,享福就會迷惑顛倒而墮落。
遇到舊的寺廟、佛菩薩像、經典,要發心修補。有能力就自己做,自己沒有力量,勸親朋好友,乃至勸百人、千人,集合群眾的力量一起做。舊的道場修復,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弘法利生。
「善男子善女人」是淨業三福全部做到之人,遇到大乘經典,或者「聽聞一偈一句」,聽了之後「發殷重心」,就是真誠心,歡喜「讚歎」,「恭敬布施供養」。一偈一句雖少,深解義趣那就不少;換句話說,他真聽懂了,明白了。唐朝禪宗的惠能大師,聽到有人念《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入了。為什麼他能悟入?他沒有學淨業三福,但是統統做到,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偶然聽人家念經這是緣分,這個緣分讓他成就一代祖師。此地「布施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最要緊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是把從前一切的錯誤捨棄,依照佛法修學就是「供養」;這裡布施沒有涉及錢財,供養也沒有涉及物品。捨妄學真,捨妄就是布施,學真就是供養。這個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把服務的心量擴大,福報就更大。「迴向心」,我們今天服務的是一個地區,這是在事上能做得到,再擴大到一個國家、一個世界,這在事相上雖然達不到,心願要達到。而且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於這個地球,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哪一天要是得神通,飛行變化自在,我們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心量一拓開,果報就不止百千生中得轉輪王身,「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為什麼一迴向就成佛?因為迴向心是佛心,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決定成佛道。發願迴向很重要!世尊在《觀經》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本體,心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有體當然有用,分為自受用和他受用;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他人是他受用。對自己是「深心」,好善好德。對別人是「發願迴向心」,這是大慈大悲,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何時何地,全心全力義務為大眾服務,不求絲毫報酬。大慈大悲,做義務的工作,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才是真正的佛菩薩。
所修的這些善只為自己、為自己一家,果報就小,三生受樂,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捨一得萬報」,這是真的,得來生福報。《五苦章句經》云:「父子、夫婦、兄弟,有五因緣,一怨家,二債主,三償債,四本願,五真友。」佛說有這五種因緣才會成為一家人。父母欠債,兒女來討債;或父母是債主,兒女來還債。本願,乘願再來報恩,這類兒女對父母有孝敬之心。真友,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科註云:「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亦當布施作福。」這是佛教導後世的弟子,修行不但要持戒、讀誦大乘,而且要懂得常行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要做。《大愛道經》云:「有財不施,世世受貧。」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吝惜無畏布施得病苦災難的果報。果然相信佛所說的,我現在貧窮趕快要修布施,為什麼?才能脫離貧窮。貧窮,我沒有東西施!你再想想有沒有?我今天吃都吃不飽,吃不飽我願意餓一餐,把這一餐省下來布施給別人,你也行了布施,哪有不能施的?布施供養的事,前面講一塵一毛一沙一渧,布施的事很少,布施供養的心廣大、真實,果報就不可思議。所以,貧賤之人也能修布施得大福報。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布施就是服務,為人民、社會服務,為十法界眾生服務,這是菩薩道、佛道。一般人以為在佛門裡捐獻一點財物就是布施,那就把布施看得太狹義。六度是菩薩行的六個原則,「布施」包括財、法、無畏布施,「持戒」和「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菩薩行,總歸納就是「布施」兩個字。布施,就是為一切大眾服務。無論你是什麼身分、從事哪個行業,一切為眾生、社會,那就是修布施。一個人在世間心地好、品德好、行為好,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身心都在修布施。貧賤之人守本分,安貧樂道,這就是布施;富貴人做富貴人的好榜樣,多餘財物能周濟貧窮,有福與一切眾生共享。從政為人民服務,經商、做工也是為人民服務。出家人把佛法經教研究透徹,為一切眾生詳細的講解,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幫助大家提升生活水平,也是為人民服務。整個佛法沒有別的,為一切眾生服務而已。我們自己發心為眾生服務,也勸導一切眾生都要為眾生服務。真正能犧牲自己,捨己為人,這個人就叫菩薩。所以,他有這麼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其來有自,我們明白了。
《付法藏經》云:「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幫助眾生度過一切苦難一定要靠佛法,佛法才是眾生和_圖_書的真善知識。特別是大乘佛法,我們自己得到利益,應當把這個利益推薦給一切眾生。「迴向法界」,不是自己獨享,應當利益一切眾生。不怕辛苦,認真努力去做,盡形壽把這樁事情做好,就是圓滿功德。佛法之可貴在利他,利他必須捨棄自己的安樂。誰不喜歡去住山、住茅蓬?個人享受,享受大自然之樂,不能利益眾生,只能自利。佛菩薩、明心見性之人,他確實可以享受,他得大自在,可是他捨棄自己的享受,不辭辛苦天天勸化一切眾生,走進都市,只要有人肯聽、肯接受,他都很歡喜、很詳細的為他解說。《佛說堅意經》云:「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穩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我們用這段文常常勸人來聽經。
《大智度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財常引起人的貪心,無量無邊的煩惱從貪心而生,貪是惡心因緣。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知道貪的禍害,能常常捨,能把貪心放下。貪是禍害,施是大福。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當然會做。慳吝是捨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這是凶衰之相,帶給人憂患恐怖。有錢的人唯恐財富失掉,天天患得患失。商場的大老闆,每天晚上不吃安眠藥就不能睡覺,什麼原因?憂慮過度,這不是財害了他嗎?安眠藥吃多了,它起副作用。用什麼方法把憂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為你生大福大利,得無量福,為什麼不肯布施?「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菩薩修六波羅蜜,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捨、放下,放下就得清涼自在,就開智慧。
這句經文的關鍵是「善」字。淨業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量大福大!人家發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菩提心,決定沒有為我的心,沒有自私自利,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樣的人在佛法裡面「種少善根」,少到什麼程度?「毛髮沙塵」,一根汗毛、一粒沙、一粒微塵,種的善根少到極處,「所受福利不可為喻」,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沒法子說得出來,佛都說不出來,可見得這個福報之大。大家要曉得,三寶是十法界裡面第一福田。用「真誠、恭敬、清淨、平等、慈悲」心來布施供養修福,就跟經上所講的果報一樣。清淨心沒有污染,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污染、分別,這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得福就大。
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大家都知道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都喜歡供養佛,而疏忽供養貧窮殘障之人,對他們的布施,你獲福報跟布施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對諸佛如來布施是極其虔誠恭敬,以這種心態對貧賤人布施,福報就一樣。為什麼?因為你是平等心,你得的福是平等福,真的是境隨心轉。真正學佛,要想在這一生作佛,一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眾生當中有貧賤的,過去生中沒修福,也是我們過去父母,我們以同樣真誠、清淨、平等心來孝順,布施供養是孝養父母、奉事諸佛。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這是總結,結向成佛。經文前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後一段是總結迴向福。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應認真努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修布施。為社會大眾服務,最重要的是用真誠心、清淨心,盡義務不求報酬。自己的生活衣食足夠了,絕不貪圖奢侈享受,否則所修的福就報掉。不貪圖享受,福報就愈積愈厚,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也不享受,供養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是不享受,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多快樂!這是人生第一大樂事。我們住小房子,過簡單的生活,多自在!富貴人家住豪宅,外出要帶保鏢,行動不自由,家裡怕人搶劫,還要請保全人員來保護,這是無形的把自己囚禁起來,得不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你有財富,為什麼不捨?捨了之後才真正得自由自在,佛經常講「解脫的生活」,那是最美滿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我們肯修布施,奉獻我們的身心、智慧能力為大家造福,不要享福,就獲福無量。
這句經文常引起大眾的疑惑,許多人在佛門種福修善很大,為什麼不得福?梁武帝一生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造的佛像、菩薩像不計其數,布施供養幾十萬出家人,這個福報多大!他晚年遭遇種種不幸,好像跟經上講的不一樣。福報決定是有,他的業力沒能轉得過來,因為他心量不大,沒有智慧,修福不修慧。梁武帝向達摩祖師誇耀自己所做的布施,問:「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有驕傲的態度,功德就沒有了,火燒功德林,即使做許多善事,得福依然很小。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這是世尊教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修布施。「等」是指宰輔大臣、長者、剎利、婆羅門等,在社會有地位、有財富、有能力,應當要修布施。佛說,有福報應當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福報就大,永遠享受不盡。貪財慳吝,只供給個人享受,縱然福報很大,這一生受用完後,來生就沒福。沒有福報,即使不墮惡道,在人間也是貧窮、諸根不具。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應當要修福。富貴人能修福,貧賤人也能修福,將來得的果報是平等的,只要盡心盡力修福,果報都是圓滿的。「欲布施時」,行布施之時。實在講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可間斷,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心幫助別人。「大慈悲」是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執著,對一切眾生同樣的一個愛心。「下心」是謙虛,對人尊重,沒有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親手遍布施」,這個事情親手去做。「或使人施」,自己無法親自到那個地方行布施,就派遣代表。「軟言慰喻」,和顏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人。「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一切眾會」包括十法界的大眾,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參與這個法會,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大會中。「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說地球上這些人修福得報的輕重。「諦聽」是仔細的聽。
這m.hetubook.com.com
一句總結前面這一段。種善因得善果,這樣殊勝的果報哪個不希求?眾生所修不如理如法,得福有限,如理如法修學得福無量無邊;而理論跟方法,一定要讀經、研究教理,才會懂得。所以祖師大德常勸勉我們:經書不可不讀。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何以故」,世尊為我們解釋這個道理。「發大慈心」,這是最重要的條件,修布施的人發大慈悲心,跟佛心相同。慈悲有四種:「愛緣慈悲」,世間一般人,愛你,對你就慈悲,關懷愛護幫助你,不愛你,對你就沒有慈悲;「眾生緣慈悲」,世間有智慧、福德的人,懂得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護世界一切眾生;「法緣慈悲」,這是菩薩的慈悲心,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樣修孝敬供養屬於法緣慈悲;「無緣慈悲」,這是如來果地上大慈悲心,是無條件、無分別執著,完全是自自然然的,這才叫做大慈悲,這個福報無量無邊。
所修的因與所得的果報,如經上所說。科註云:「無奈世人,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有很多修福的人業障轉不過來,在於他沒有盡力,他有十分的力量,只用一分的力量去修福。盡心盡力布施供養,能消業障。財富愈捨愈多!春秋時候,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復興自己的國家。他明瞭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就偷偷跑掉,改名叫陶朱公,做生意。從小生意做起,沒幾年發大財,救濟貧苦,全部捐掉,從小本生意再做起,沒幾年又發大財,三聚三散。這個事實證明佛所講的話沒錯,命裡有的財富怎麼丟都丟不掉,你丟乾淨了,沒幾天它又來了。不肯捨,福報很快就享完,享完之後後續沒有了,那才叫真苦。我們學佛要把理搞透徹,信心才能建立,真正肯幹,自求多福。如理如法的修學,得圓滿的福報。修財布施,財用不會缺乏,即使在大災難中也不會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幫助眾生得到身心安穩,果報是健康長壽。素食,不食眾生肉,絕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常存心幫助苦難眾生,都是無畏布施。
「迴向法界」,迴向就是服務,自己成就之後,為大眾服務,將智慧德能貢獻給一切眾生。法界是範圍,這個範圍太大,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星球,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心量大!他的福德利益無量無邊,與諸佛如來果地無二無別。
「迴向法界」,所修的福自己不享受,願意將所修的福供養一切大眾,給大眾享受,這個功德大。《華嚴經疏》說「法界即是一心」,以一心來修福修善,善福就等同虛空法界。「上妙樂」是如來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樂。覺悟的人,念念為眾生、為佛法,這是菩提心、菩薩心。
人間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法華經玄義》云:「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這是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自己持戒不專心,但心地善良,自己修福還帶動許多人修福。福報現前時,自己作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人就是大臣部屬。《法華玄義釋籤》云:「夫輪王者,先行七法,一、給施貧乏,二、敬民孝養,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四、時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第一、給施貧乏,熱心照顧貧困的眾生,果報感得許多人擁護報恩。第二、敬民孝養,尊敬孝養父母尊長。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好外交關係,所以祭祖先、祭天地鬼神要重視。第四、時修忍辱,福報才能保得住,在百千生中享受;不能忍,福報很快就報盡。後面三條是斷貪瞋痴三毒煩惱。一生行善修這七種殊勝的善因,又發心為大眾服務,才得到這個殊勝的感應和果報。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布施是福德之因,身口意三業都要修布施。念念有服務眾生的心願,這是心布施;時常以言詞勸導別人服務社會、人民,口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利益社會、眾生,這是身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以我的智慧、技術能力幫助別人,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讓大眾身心安穩,離開恐怖、憂慮煩惱,果報得健康長壽。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有財富的人,沒有智慧,愚痴,這是前生沒修法布施;又看到有智慧的人身體不好,多災多病,這是他前生沒修無畏布施,常常傷害一切眾生,得多災多病的果報。他說「我沒有害眾生」,沒有害眾生,每天吃眾生肉,這個事情就麻煩。戒經雖然沒有禁止大家吃肉,佛勸人吃「三淨肉」,沒有看到殺生、沒有聽到殺生的聲音、不是為自己殺的,這叫三淨肉。可是有些人喜歡吃活的,親眼看到牠被宰殺,親自命令廚師殺生,造業就重。
這是所布施的對象。「不完具者」,殘障之人。福田有三類,這一類是「悲田」,是世間最可憐的。這些人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雖得人身,生活非常困苦。有力量的人看到這些眾生,應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種福得福,如影隨形。
聖一法師將此經最後歸結到三寶,「稱佛名號品」是佛寶,「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是法寶,講修行的方法,「見聞利益品」是僧寶。大乘佛法修行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用這種方法能成無上道。佛法修學提升自己的境界,最重要的是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就是最好的方法。布施是捨,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不僅理念如此,一定要在事實上真正去做,空洞的談理無法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無法斷煩惱。佛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不布施,你怎麼能得到?但是布施後面有果報,果報來了怕你起貪心,佛教我們「捨得」,你得到的東西趕快捨,不要留!如果你施,得來的東西不肯捨,又迷了,又墮落;永遠去施,愈施愈多。阿彌陀佛大布施,成就極樂世界,自己不受用,供養十方世界喜歡念佛修學的人。你得到的趕快捨,捨之後它又來,來了之後趕快捨,像水一樣它是活的、流動的,不可以把它止在那個地方。明白這個道理,你敢捨,知道愈捨愈多,源源不斷而來。諺語講:命裡有的決定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保也保不住。許多人用盡心機發了大財,積蓄億萬的財富,一個經濟風暴之後倒閉,跳樓自殺。如果這些人有智慧,用他的財富做社會慈善事業,他怎麼會失敗?因此學佛的同修,不管是哪個行業都是為社會、為眾生,以服務的態度去做,會做得非常興旺,會做出殊勝的成就;你的事業愈做愈發達,愈發達愈要和_圖_書幫助別人,愈要幫助社會。自己生活節儉,決定健康長壽,不可以享福;如果自己富裕,天天進補,把身體補壞了。健康的身體不需要補!世出世間最殊勝、最大的利益是布施,所以佛把它列在菩薩行(六波羅蜜)第一條,在本經也特別提出來教導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中,世尊講布施講得最多。
帶領大眾修布施的福報最大,而跟隨一起修布施的,同樣結這個緣分,將來果報還在一起。「轉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種轉輪王。金輪王,身具三十二相,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統轄四天下。我們人世間超級大國領袖、美國總統就類似轉輪王,能影響其他小國家。但是美國總統沒有轉輪聖王福報那麼大,他們任期只有四年,而且還受國會種種約束。「小國王身」是古代諸侯,現代的部長、省長、縣市長,大國王好比總統。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布施塔寺、聖像,這是「敬田」。修這些福人人有分,以真誠恭敬心,親身營辦而修布施,果報與經上所講的當然一樣。布施道場,先要觀察這個地方是不是真的有道。建了道場,到處去找修行人,那是攀緣,不能得福。應當怎麼修?看到有真正修道的人,才給他建道場,這個福報就大;盡自己能力幫助他成就,這是真實的福報。在今天,有些道場並不如法,建得富麗堂皇,住眾不辦道,住在裡面享福、造業,我們布施是幫助他造業,還會有福嗎?現前這個時代,佛門裡面修福,培養弘法人才最重要。最近二百年,佛陀教育已淪落為宗教,社會大眾認為佛法是迷信、佛菩薩形像是偶像,沒有恭敬心。必須社會大眾都明白佛法,能體會到佛法的好處,然後布施塔寺、塑造佛像就有功德。建塔藏佛舍利,這是紀念,念念不忘佛祖恩德,教人知恩報恩。建寺,寺是辦佛陀教育的場所。塑造佛菩薩,在於報本反始、見賢思齊。見到觀音菩薩像,立刻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見到地藏菩薩像,立刻想到孝順父母、奉事師長;能生起這念頭,造像福報就大,不能生起這念頭,造像福報就小。
布施是種福,先要認識福田,在福田種福,福報就無量無邊,永遠享受不盡。今天無比殊勝的福田是建彌陀村、建念佛堂,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這是無上的福田。建念佛堂,確實可以為社會、為世間、為一切眾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興旺。這種布施,果報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真正的福田是利益眾生,往年我勸人修福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印經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其次,布施醫藥,救濟貧困;第三,放生,這是無畏布施。我不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若道場不是弘揚正法,福就種錯了。正法道場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要極力修布施供養,而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印經之外,流通光碟,護持衛星電視、網際網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這樣修福,那就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此地所講「大福利」不是人天福利,人天福利並不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才是大福利。
這都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能布施的人。
科註云:「今既聞是章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法眼。」這是說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理論依據。生實相是明心見性。他得的福報是明心見性,這個福報利益誰能跟他相比?「即使一偈一句,亦復增進菩提」,從六祖惠能大師的事跡,證明佛語真實不虛。古人真誠、恭敬,今人起心動念有私心,布施得福不如經上所說的殊勝。「一切從真實心中作」,以真實心為基礎,沒有絲毫虛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實,無論修什麼法門、修什麼樣的布施,得福都不可思議。
菩薩與佛一問一答,目的是讓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特別指人、天兩道,又專指人道。「校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一生受福,這是布施輕的;十生受福,這是布施比較重的;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布施就很重(輕重是從受福的時間長短或福報的大小來分別的)。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
社會慈善事業救人的病苦,大乘佛法教導人不病不苦。佛法的教學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善事業是救苦,得不到樂,只是把苦的程度減緩。覺悟後才能得到樂,心開意解,法喜充滿,這要靠佛法。佛說,在三寶裡修布施供養、修補塔寺、印送經典,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這是世出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慈善救濟,救人的法身慧命,救人永脫輪迴,幫助人在一生中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薩。離開煩惱憂慮、妄想分別執著,絕不是財布施能辦得到的;法布施能破妄想分別執著,能幫助人永遠擺脫煩惱,即使身貧賤也快樂。
「承佛威神」,是菩薩教我們要謙虛誠敬。菩薩雖然入不思議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為大眾講經說法是承佛威神加持才能做到。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三劫」是三小劫,「帝釋」是忉利天天主,福報太大了。有許多人讀這段經文後,到處建塔寺、造佛像,來生能不能作忉利天天主?未必。提倡佛陀教育,才是真正修福。真正有熱心人士從事這個工作,我們幫助他建立弘揚佛法的道場。我們要真正認識,佛和四眾弟子的身分是社會義務教育工作者,是真正犧牲奉獻,一無所求,一生中過最清苦的生活,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幫助人覺悟。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布施的心態不同,福報就不一樣。迴向是拓開自己的心量,心大福就大,心小福就小。「迴向法界」,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享受,心量與法界等齊,福報更大!十大劫中「常為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初禪天之天王。愈捨愈多,愈施福愈大。
科註云:「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不能偏在一邊。經上有個故事,說兩個修行人,一個偏重在修智慧,一個偏重在修布施,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偏重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沒有福報,到外面托缽無人供養,「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挨餓;另一個修福的人落在畜生道,投胎變成大象,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吃得好,出門披掛滿身瓔珞,「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
造像福報大!經上講「常在人天」,那就是不會墮三惡道。但是,用地獄心(貪瞋痴)修福,果報在地獄。看到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的利益大,一本萬利,這非做不可,他不是善心,用做生意貪圖利潤的心,這怎麼行!科註:「以佛菩薩等,教人出苦,是眾生敬田。輪王雖生死未出,其以十善化世,兼有水土,乃黎民恩田。故有布施供養,均得無量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