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什麼是平等菩提?就是自性菩提,亦稱為清淨法身,在教下稱為真性菩提。
佛以須菩提為例,須菩提從佛聞法,自悟、自證,見思惑盡,證阿羅漢果,不是由佛給予。
如來說法,眾生聞法後,自悟自度,非是如來能度眾生。例如父親只可教兒子吃飯,兒子自己食自己飽,父親不能代食代飽。
如來以佛眼觀,凡夫不是真實,若是真實,則不能捨凡入聖,既能捨凡入聖,則凡夫即非凡夫。六祖云:「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無能所,即非凡夫;有人我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滅,即是凡夫,心無生滅,即非凡夫。」若生滅心盡,大事已了,是名了事凡夫。
「是和圖書法」指菩提法,佛與眾生,同一菩提,在佛不會高,在凡不會低,古人講:「悟與佛齊。」故佛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凡夫本來具足清淨法身,與佛相齊,只因迷而流轉六道,故名眾生,雖是迷了法身,但迷而不失,未曾失去法身,須假修行,而悟自己本有的法身佛,是故法身佛無有成與不成,只要你悟,悟則見性,是為真性菩提。
須彌山高三百三十六萬里,是山中之王;一三千大千世界有百億須彌山王,故云「所有諸須彌山」。以七寶積聚,高滿如諸須彌山王,持用布施,得福當然多,惟是有我布施,即有我來受福,是有漏福,福會盡。
菩提者,無有少法可得,故菩提是平等,若有一法在,便有高下之分,例如布施時,布施之法不空,便有高下多少之比較,不能稱為平等。
如來和_圖_書實實在在無度眾生,是眾生自性自度;佛說法,眾生依法修行見性,見佛性後,是佛性度眾生,不是如來度眾生,若佛謂我能度眾生,則有我相,如來是度眾生之人,則有人相,有眾生可度,則有眾生相,度眾生入涅槃,則有壽者相,著了四相,如來自迷了。
讀誦得福,受持得智慧,以福助慧,得見法身妙理,見性後復為他人說,令他人亦得見佛性,見性成佛的福常住無漏,無窮無盡,七寶布施的有漏福與之相比,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萬億、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從性起修,修一切善法,不離自性,無相可得,故云「即非善法」,無相善法方能莊嚴法身,「是名善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和*圖*書
如來得法成佛,成佛後「說法」度眾生,不是佛「能」度眾生,若佛能度眾生,眾生不用修行。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眾生本具自性如來,所謂「本源自性天真佛」,但被五蘊蓋覆,迷了自性,惟是迷而不失,眾生未有失去自性,自性亦未離開眾生,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正,絲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住處,只這語聲是。」如來說法,眾生的佛性聞法,自覺、自悟、自度。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和圖書
須菩提,莫作是念。
只要把妄想空掉,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悟法身佛,法身清淨,無我相、無人相、無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的眾生相、亦無壽者相,以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執,則離相見性,從性起修,修法身本具的慈悲喜捨、六波羅蜜等一切善法,從法身起修,修成無量功德圓滿,修德有功,性德顯現,成報身佛,是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下稱圓淨菩提。
悟道之時,見菩提內人空法亦空,是故菩提無凡無聖,凡聖平等;無佛無眾生,生佛平等;無染無淨,染淨平等;是謂平等法身佛,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凡夫執四大為我,執五蘊和合為我,其實四大五蘊無我,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既然如來無四相,為何佛經https://m.hetubook.com.com內,如來處處說我?如來所說的「我」是指:一、法身真我,真我無我;二、隨世假我,假我亦無我。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