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菩薩所作一切福德,不是為自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既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自己便不應貪著,若生貪著心,則不能利益別人。
此段文所說的,是初發心的眾生,有幸遠離斷常二見,可是滯於事相修行,以生滅心修六波羅蜜,但全迴向眾生,所以亦稱為菩薩。
理上功德,無相無為,勝過有相有為的事上功德,故云「此菩薩勝和_圖_書前菩薩所得功德。」
菩提心內,具足恒河沙稱性功德,用之不乏,取之不盡。六祖聽五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云:「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具足六度萬行,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學道之人,不應著有,亦不應著空,中道現前亦不應著,若著中道,便是法愛,應無住和*圖*書而住,住於菩提心。
世人求福才修福,為何菩薩布施而不受福德呢?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一、藏教菩薩——以生滅心修生滅六度,是謂事六度,此文中所說者是也。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和圖書

菩薩不貪不受,離有離無,如是修行,得成於忍。
以色見聲求,落於常見,不以具足相得菩提,屬於斷見,斷見是撥無因果,常見落於生死,故修行應離斷常二見。
四、圓教菩薩——事理圓融,一即一切,是無作六度。

菩薩無我,無我則無受,不但不受福,罪亦不受,罪福概不受,既不受人天福,則不受三善報,既不受一切罪,則不受三塗報,故菩薩不受六道輪迴,出和-圖-書三界,獲無漏之果。
發菩提心後,從性起修,萬行齊修,萬德齊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慈悲喜捨,莊嚴菩提心,是故發菩提心之人,於法不說斷滅相。
貪著福德,早已不利人;起享受的妄想,菩薩便入生死,則不能出三界,云何能度人出三界,更難證無生法忍。
持用七寶布施,有能持的我,所持用的七寶,布施於人,是有相布施,雖然全部迴向眾生,但以生滅心迴向,依然屬人天果報,不能到彼岸。
菩薩有四種:

和_圖_書
若另有一菩薩,布施時悟到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從因緣而生,因緣性空,空即無我;因緣即假,假亦無我;因緣即中,不生不滅,寂滅無我——忍可無我之理,得成無生法忍,證實相般若,行無相布施,是通教的菩薩。

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三、別教菩薩——萬行齊修,是無量六度。
二、通教菩薩——以無生滅心修六度,是謂理六度。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