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分為身、受、心、法,身念處排在第一,是因為色陰是比較明顯容易觀察,因此也可以說,修身念處是四念處禪修的根本基礎。為什麼說身念處是四念處禪修的基礎呢?因為身念處修成了,就自然的會發展到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因此說,身念處是四念處禪法中的基礎。當然修身念處即可到達解脫,但畢竟都要經過受、心、法,不可能說只有修身念處而沒有修受、心、法念處就可以解脫的。何況四念處分為四部份,是為了適合四種根性不同的眾生。因此可以說從哪一個念處入門,都可以使身、受、心、法連接到達解脫。
佛陀說將念處分為四個部份,主要也是要適合根性不同人的念處所緣,人的根性分為愛強(執著欲染)、我見強(執身心為我)二種,愛強者(執著欲染)又分為慧鈍及慧利,我見www•hetubook•com•com強者也分為慧鈍及慧利二種,身念處是適合愛強慧鈍者的禪修者,受念處是適合愛強慧利者禪修者,心念處是適合我見強慧鈍者的禪修者,法念處是適合我見強慧利的禪修者,但無論從四念處中哪一個念處入門,終究四念處是相依相成的,強將分開是為了修行人的根性而言。受念處是對於感受的禪觀,比身念處較微細,因此排在第二,心念處比受念處更深入,排在第三,最後是最深的法念處。佛陀教導眾生修身、受、心、法四種念處,主要就是破除凡夫眾生的三種顛倒,這三種顛倒就是見顛倒、想顛倒、心顛倒。
一位凡夫是用自我來面對人、事、物,當然就會充滿著喜、怒、哀樂。有正念、正知的生活,他就不會使自己陷於永無止境的情緒起伏之中,雖然活在人群https://www.hetubook•com.com中,但他的心是平靜自由自在的,沒有任何衝動或憂傷、仇恨、不安。現代人的心靈是緊張不安的,生活壓力是一天比一天沉重,甚至連走路講話都要求迅速,沒有念住的智慧者,難免就會深藏著仇恨,緊張壓力、不安之心,因此就容易失控。內心充滿了沉重的壓力,難免情緒不穩定,嚴重者就會失控造成千古恨。為了要找尋疏解之路可以說方法很多,但總是離不開發洩、移轉注意力、壓制或逃避,有些人就會借助宗教的力量為人心不安而尋找出路。但在佛教中就有數不清的法門了,在各種法門中,各有不同的入手處與目標、目的。但多數人都是著重於信仰的寄託,希望借著寄託來解除內心的不安等。有些理性的人,想要追求一個理性的途徑,因此在佛法的大海中不斷的尋找www.hetubook.com.com,但一生中都沒有明確的肯定,因而失去了修行的機會。
沒有透過四念處禪觀的一般人,大多數都會誤為這個身體是可愛的、是我的,產生對身體見解顛倒、想法顛倒、心對身體執取的顛倒,甚至對受、心、法也是一樣,因此佛陀才會教導四念處,透過培養專注及正念完成對身、受、心、法的如實觀,如實知身、受、心、法是無常、苦、無我,因而出離對身、受、心、法的欲貪愛染。既然對身、受、心、法如實知,那當然就對五陰如實知了。也就是說四念處禪觀,主要就是要透視五陰,如實知五陰是無常、苦、無我,因而出離對五陰及五受陰的欲貪。簡單說,如實知四念處就如實知五陰。
佛陀教導四念處分為四個部份是依不同根性的眾生而言,但四念處的四個部份都相依相緣的,要達到解脫缺一不可,因為四念和_圖_書
處的四部份目標是要獲得正觀五陰的性質,完成自證緣起的智慧,目的就是要到達自證涅槃。所以說無論從哪一個部份入手,畢竟四部份都要完成的,否則就無法對五陰如實知是無常、苦、無我。也有可能只要瞭解四念處其中的一念處,就會瞭解到其它的三部份念處,但畢竟要親自體驗的瞭解,才能說是如實知。其實只要四念處其中一念處滿足,其它三個念處也就滿足了。
其實修四念處不只是適合過去佛陀的時代,無論現在或未來,都適合任何生活的人,尤其是現在的人,修四念處是最適合的方法,因為現代人最需要的就是減輕壓力,消除緊張,息滅內心的壓力以及急躁不安的情緒,修四念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又可以完成徹底的解決煩惱痛苦。有些人對四念處的修行感覺很困難,因為他的修行觀念不正確,加上沒有信心,hetubook•com.com因而就沒有恆心,並不是修四念處很複雜,而是自己對改變習性沒信心,因此就隨著習性束縛。例如:一個吸煙的人,若叫他鼓起勇氣三天不吸煙,有可能他會做得到,因為這是短暫的,因此就感覺不難,如果叫他長期不吸煙或戒煙,他就會失去了信心,當然就戒不了吸煙。修四念處當然也是一樣,不是四念處難修,而是對四念處修法沒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這些都是自己本身的問題,而不是四念處法要難修,有些修其它法門的人,一生中連開悟都沒有。修四念處在幾年、幾月,甚至幾天中就開法眼(開悟)或證果者,在《阿含經》中處處可見,不要認為修四念處很難,其實在佛陀的教導修法中,可以說修四念處是最簡單、方便,效果又最快的法門,甚至任何一位想解脫煩惱痛苦者,經過四念處這條路是難免的,離開四念處可以說,就偏離了解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