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如實知法、義、法次法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還要明白《雜阿含經》八〇一經,本經為道品誦「安那般那念相應」的第一經,說的是修習安那般那念的先備條件。內容分有五法幫助修安那般那,哪五種呢?一、持戒清淨。二、少欲、少事、少務。三、飲食知量。四、初夜後夜不著睡眠。五、離諸憒鬧。並且至少也要明白《雜阿含經》八一〇經,將八一〇經中所說的十六種修四念處的觀法一一地瞭解,然後力行實踐,四念處才有明確的次第,或自己修到哪裡才能一清二楚,然後就如實地訓練正念和專注,培養開展出正念、正知,這才是解行並重的修習四念處。
先瞭解而後力行體驗的解行並重,這才是理性的修行者,也容易進道上昇完成道智及道果智。如果法、義、法次法不清楚,又沒有真正的善知識指導,那要成就道智及道果智那就難了。
除了具備以上所介紹的條件,要進入實修四念處之前,也應該必須明白五陰及根塵識,因為四念處就是要觀照五陰www.hetubook.com•com,尤其主要地就是要觀照到五陰的本質,從中去瞭解一個人的存在是由五種類聚(五陰)組合而成的,有了五陰才會有六入處。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就是色塵香味觸法。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中前五根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五官,也就是五種器官,意根就是神經系統。六根所接觸的對象就是六塵。六根碰到六塵時,就產生六識作用,由六識產生六觸、六受,又由六受產生六想,又由六想產生六思,有六思又產六愛。以一個有情生命來說,色陰就是根,受陰就是六受,想陰就六想,行陰就是六思。行陰也包括各式各樣的心理作用及身口動作。識陰可分為二種意義,一種是不分別的單純覺知,另一種就是意識作用,意識作用包含過去運作的一切記憶,過去運作流下來的意志行為。也就是類同心理學所說的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等。和_圖_書用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念頭就有一個意識作用。所以說,不修四念處就不能如實知五陰,不如實知五陰就不能如實知根、塵、識,對身心生命的觀念就顛倒妄想。
四念處的實修法,簡單說,就是透過培養專注和正念,如實地觀察身體的活動、情緒的感受、心念的活動、思惟對象的過程,從中體驗生滅,自悟無常、苦、無我。具備以上所簡介的正確觀念之後,那麼就要正式的如實修四念處。
要修四念處之前,除了要瞭解四念處禪的利益之外,還要明白修四念處的重點就是不間斷的平衡培養正念和專注,目標就是透過身受心法四種所緣做為培養正念和專注,完成透視五陰的本質,如實知五陰是無常、苦、無我,體驗三法印,自證緣起完成四道智開法眼。目的就是學厭離五陰及五受陰欲貪,到達滅盡欲貪,瞋恚及愚癡,自證涅槃,到達究竟的解脫煩惱痛苦。
如果要去除五陰變異所引生的憂悲惱苦,先決的條件就是調伏欲貪和_圖_書。欲貪的發生,緣起於執著主體是「我」以及客體的「我所」(或對象);例如我要我的身體健康、身材健美、面貌美麗英俊,以上這就是五陰中「色貪」。我要我的感受舒服、不舒服都能盡隨我意,這就是五陰中「受貪」。我要我想什麼就能想什麼,不想什麼就能不想什麼,我要我的思惟不散亂,這就是五陰中的「想貪」。我要我一切判斷、決策都正確、意見正確、行為取捨正確,我要做到一切我要做的,不做一切我不要做的,這就是五陰中行陰的「行貪」。我要我的心識清醒、我的心安定、心不散亂、心不受一切影響、干擾、主宰、傷害或破壞,我要保護一切我所愛,這是五陰中識陰的「識貪」。
以上介紹的就是五陰的欲貪,無論是對五陰中任何一陰認為是「我」,就會有所欲求,求什麼呢?求滿足自己的欲貪,但有可能滿足欲貪嗎?因為不可能,因此才會生起憂悲惱苦。為什麼不可能呢?因為一切都是生滅無常,不能掌握、不能和圖書主宰,因此佛陀說無常故苦。要親自如實知這欲貪愛染以及五陰等無常的事實,只有透過修四念處。要調伏欲貪,滅除欲貪,捨重擔也是要透過修四念處的這條管道。甚至五陰為患與否,全取決於自己的自覺,也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運用隨順觀,由隨順觀而如實知見欲貪之過患,做到在生活中完全地不帶任何好惡成見,只帶高度地正觀力,保持覺醒的如實正觀在身受心法,細膩地觀察到當下的狀態,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要能達到如實觀當然就缺不了修四念處,那麼如何修四念處?
我們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人類是以顛倒的因果方式來看人生,視「苦」的起因為「樂」。苦的起因就是無明的欲貪渴愛,由欲貪渴愛生起執著五陰及五受陰等,因為一切都是生滅無常,所以無法掌握滿足隨心所欲,就生起苦,這些都是一位沒有透過培養四念處的凡夫的生活模式。如果明白五陰的理論,沒有透過修四念處,正觀五陰是生滅法hetubook.com.com,是無常、無我,五陰若有變異,例如身體上的老、病,心理上的求不得等,就會生起憂悲惱苦,牽腸掛肚、急躁不安,乃至狐疑、冷漠、嫉妒、瞋恨,小至小家庭、團體,大至社會、國家,都會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對七覺支也要明白,因為不明白七覺支就無法在修四念處的過程中保持平衡精進,因而放逸或掉舉而不自知,或是過度不平衡發展,使身心勞損失去正念、正知,嚴重者掉悔使情緒失控。雖然修四念處滿足七覺支就滿足,但不明白七覺支而只盲目地修四念處,那對修四念處畢竟就會受影響,因此七覺支的明白是需要的。切記:只對法、義、法次法的明白並非是如實知,但如實知就會瞭解法、義、法次法(修行的次第)。先明白然後親自力行、體驗,這種解行並重才是最理性的修行者,只有理論的明白那只是概念而已,只有盲目地修行是太感性了,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就容易偏離正確的修法,因而難有進道上昇,甚至產生邪見而又不自知。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