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解釋根溜注入矛盾

當手陽明經正運而經氣上行時,在手的手陽明經氣即由「商陽穴」處退縮而上溜流於「合谷穴」,繼續上注於「陽溪穴」,同時在頸部的手陽明經氣即由「扶突穴」處上升運行至「迎香穴」而終;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別行而進入於「扶突穴內」。這進入於「扶突穴」的別行經氣又進入於何處呢?是經過「扶突穴」入喉嚨至缺盆與手太陰肺經的「循喉嚨之脈相吻合」,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根據手、足三陰三陽之肘膝以下的陰、陽、進https://m.hetubook.com.com、退、伸、縮機能,可證明肘、膝以下之井、滎、輸、經、合五個穴位調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並應當注意,其「十二經脈」路線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但各陰、陽經脈的經氣是有規律的升、降、出、入而上下移動的。
《靈樞.官能篇》曾云:「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故此章之根、溜、注、入的陰陽出入升降屈伸條理是十分重要的。
《靈樞.根結篇》云:「手陽明根於商https://www•hetubook•com.com陽,溜於合谷,注於陽溪,入手扶突,偏歷也,所謂入於扶突,偏歷也」是言手陽明經根、溜、注、入正經上行時該經氣由「扶突別穴」而轉入於手太陰肺經;反運下行時皆經氣從「偏歷別穴」而轉入於手太陰肺經。也就說明了,陰經經氣退縮的同時,其陽經的經氣來佔領;陽經經氣退縮的同時,其陰經的經氣來佔領,也就形成了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循環不息功能。手、足三陰三陽的十二經脈、就這樣「如環之無端」往返不息地和-圖-書運動著。
當手陽明經反運下行時,在頭部的手陽明經氣由「迎香穴」下降至「扶突穴」處,同時在手部的手陽明經氣、即從「陽溪穴」下行即伸進至「商陽穴」而止;及同時,還分支道經氣由「偏歷別穴」而進入於手太陰經與之「相吻合」。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如足陽明經正運下行之時,在頭部的足陽明經氣即由「顙大穴」下降至人迎穴處,同時,處於下肢的足陽明經氣即由「下陵穴」下降運行至「厲兌穴」而終止;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由「和_圖_書豐隆之別穴」而進入於足太陰經與之相「吻合」。這說明「十二經脈」不論正運與反運,都是「如環之無端」的運動機能。《靈樞.根結篇》云:「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沖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所謂入於人迎、豐隆也?」是言其足陽明經氣根、溜、注、入反運上行時,該經氣由「人迎之別穴」而入;正運下行時,該經氣從「豐隆之別穴」而入。
關於足三陽經與手三陽經的根、溜、注、入的機能運動,應區別足三陽經與手三陽經不同運動道理,足三陽經是反運動之時產生和圖書根、溜、注、入的;手三陽經是正運動之時產生根、溜、注、人的。只舉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為例:正當足陽明經反運而經氣上行之時,其在足的足陽明經氣即由「厲兌穴」處退縮而上行溜流於「沖陽穴」,繼續上注於「下陵穴」,同時,頸部的足陽明經氣即從「人迎穴」處上升運行至「顙大穴」而終結;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而進入於「人迎穴」。這進入於人迎穴的別行經氣進入於何所呢?是由人迎穴「入貫舌中」與足太陰脾經的「散舌下之脈吻合」,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