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屆百脈朝會之處,主外表皮毛,主司呼吸行氣之髒,為三陰之母。經言:「三陰為母」。
如溫邪傳入中焦化成溫燥,宜用清熱,增液等育陰法緩解;若溫熱邪燥甚而使結者,當用消導法除邪。若已患病多日陰分已傷而溫邪深入下焦者,宜採用滋養下焦的陰液為治;如下焦出現滑洩虛脫者,兼用收攝法以固之。
(四)濕
風,在春季風木當令,氣溫上升,人若感染風邪,屬溫病為多,前賢言:「夏至日前為病溫,夏至日後為病暑。」(溫病條辯)云:「太陽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風溫熱邪,易損傷人體的陰液,治療風溫病初期宜用辛涼法解表,若病邪減退改用辛涼輕劑清理或佐以甘寒法繼後治療。如果溫邪進入營分宜用清營等法,從血分理邪外出。」但風溫之邪深入營分利用現代醫術「靜脈輸液法」療效亦佳。由於液體之內配合以甘、鹹、寒涼之品,恰好由血脈中熄滅溫邪。
若是患病多日由傷寒六經的傳變而傳入足三明致厥致洩者,其身體的元陽已經受損還當選用「四逆」回陽等方處治,或兼用溫灸法亦可。
寒、嚴冬季節冰、雪、寒霜,寒風凜冽,悚骨清冷。如風寒犯人先侵入足太陽經,症狀頭痛項強,腰脊皆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痛,無汗脈浮緊,為傷寒;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m.hetubook.com.com脈象浮緩,為傷風。
經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素問.金匱真言論篇》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說明患溫病之人陰|精必定先已損傷,所以《溫病條辨》中的一切治療藥方(除患濕性病證採用「溫燥法」治療外)多以有陰養液法為治療宗旨。關於治療溫病的診療法則,當參考《溫病條辨》,恕不贅言。
貧道常遇此症,缺乏中藥救急時即採用西藥:用「鹽酸腎上腺素」1毫克與「硫酸阿托品」。〇.五毫克混合。用五號針頭,選取三個穴位注射,每個穴位,各注入「三分之一」藥量。先取左、右「陰陵泉」針八五分深注射;後取「氣海穴」針入三分注射。採用此法,救人甚多。回陽救急,收效迅速。經用藥物穴位上注射治療後,一般十分鐘左右即獲捷效。最適合治療突然脫陽「直中陰經」的陰寒之急證,因患者的體內氣血未損,一得藥物揮發回陽,病即全愈。
火:盛夏季節的炎氣屬火,夏季為陽氣旺盛至極,陽氣炳明主升,火性上炎導致各類炎症。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熱瞀瘛,皆屬於火。」凡表現向上衝逆之病,熱極昏瞀瘛之病,神志浮躁狂亂之病,皆屬於「火」之為病。由於火之為病甚多,涉及各類病疾,應區別幾類「火」的性質,屬陰虛火浮者,宜滋陰納陽以熄火;屬實火亢盛者,宜用苦寒直折以滅火,屬表,裡https://m.hetubook.com.com之鬱火者,用疏散,通利以散火,屬微火者,用清涼運化以降火。
由於人體內十二經脈的機能與天地同理,是相適應的。大地的人類,在天之下地之上的氣交之中,故天、地的升降之氣就滋養著人體,只要人體之內素質健康,就是不正常的「六淫」氣候,也不易侵入人體。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如果不善於鍛煉保養,而操持過度嗜欲無限,致使身體虧損而體內失去了抗病能力,故很正常的六氣,也會常常入侵而感染疾病。經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對自身的修養和鍛煉都是非常需要的。
脾土喜燥惡濕,內濕素盛之人脾受濕侵而導致濕由內生,或由思慮過多傷脾而引起脾失健運濕由內生。內濕症狀:四肢疲乏,飲食減退消化不良,脘腹氣機虛滿不舒時輕時重,大便常稀,或小便不利甚則水腫。右脈口當沉澀,濕邪在裡治宜健脾利濕。
(五)燥
傷寒病邪先傷足太陽膀胱經,為三陽之表,循行人體的後背,屬巨陽,主外表,主化氣藏精|液之腑,為三陽之父。經言:「三陽為父。」
(二)寒
(三)暑
若病邪傳入陽明胃經化為燥熱傷津而汗出口渴脈洪大者,用辛涼生津以清熱。如邪氣入裡腑結不通其兩寸口脈沉實者,用消導等法除邪。
(一)風
如病邪深入足三陰經化為諸寒症者,用溫https://www.hetubook.com.com熱下焦的「四逆湯」輩治療。
暑:盛夏季節天氣炎熱,暑氣酷熱熏蒸。人如在烈日之下勞動,或在高溫場所工作,或在路途久行,都能導致「中暑」。常見症狀:全身壯熱,頭痛心煩,口渴喜涼飲,身體蒸蒸發熱汗出,甚則昏倒失知不省人事。治宜辛涼甘潤。
經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大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仲景醫聖。根據《素問》中的六經傳變規律,通過潛心的研究歸納,開創了對陰陽六經診、療的辨證論治,擬定出對六經的正治方藥,和經過誤治的解救方藥。張仲景醫聖的《傷寒論》藥方,與《金匱要略》藥方,皆受到歷來醫家一致公認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稱用藥物治病的「萬世師表」。關於對傷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陽經的治療:傷寒、身痛脈浮緊無汗者,宜用發汗驅邪。
傷風、頭痛發熱汗自出脈浮緩者,宜用解肌和表除邪。
大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隨著春、夏、秋、冬更變運行。宇宙的正常六氣,對大地植物的生
和-圖-書長變化及人類和動物的成長變化,都起到促進作用。故人與自然界的氣候是息息相關的。經云:「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傷寒論》與《溫病條辨》是中醫界診療寒、溫二邪理論指導的規矩繩墨,在診療實踐中的效果,已受到醫學界公認。
關於暑、濕、燥、火傷人致病,雖然各有各自的病證現象不同,其表裡的症狀表現都不出三焦、六經的範圍。
據膀胱經和肺經為三陰三陽的父母,父陽、是三陽的外表;母陰、是三明的外表。外邪襲人必犯表,寒邪傷陽,溫邪傷陰。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放風寒之邪入侵為父陽的陽氣虛而致病,風寒之邪,先傷足太陽經而次第傳六經;風溫之邪入侵為母陰的陰氣虛而致病,故風溫之邪,先傷手太陰肺經而決第由衛及營傳上、中、下三焦。此為寒、溫二邪致病的辨證規律。
亦有因元氣素虛,又感染暑熱濕氣而發病,症狀:惡寒發熱,短氣自汗出,頭痛四肢酸軟無力。脈當正運不及,宜益氣理濕清暑。
如病邪傳入半表半里之少陽膽經而寒熱往來者,用和解法以調和表裡。
根據筆者臨床以來,見患「傷寒傳六經」之病逐漸減少,可能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有關,不知北方嚴寒地區如何?僅有極少數人在冬寒季節裡感染傷寒傳經,但病症表現,僅見到足三陽經的「表證」為多,或是傳入足三陽經的「腑裡」而止。由此,認為風寒之邪不易傳過足三陽經的界限
和_圖_書而進入足三陰經,效實際傳入足三明經的病症極少。筆者常見到親體本自「陰寒」之人,突然又遭受到寒涼的氣候,或是由寒涼的飲食所導致而直中陰經。(卻未經過三陽經的表證而「直中」陰經)其常見症狀:發病突然,腹痛腹洩,甚則下利清谷,腹痛如絞,四肢厥逆,面色慘白,或面客滯青色全身寒悚。症輕者脈沉、小、遲澀;症重者脈微將絕。治宜回陽救逆。
「傷寒六經」的辨證和處方,不僅只為了治傷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經」的理法,方藥,還可借鑒啟發另化裁出治療其它疾病的立方立法。例如《溫病條辯》的診,療法則,就是借鑒《傷寒論》道理,再以「寒、溫」兩性相對立的觀點而化裁出來的治病方法。關於「傷寒傳六經」的詳細診療內容,當參考《傷寒論》。
由於風寒之邪,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故《傷寒論》中一切主治的藥方(除特殊因寒化為燥熱之症而採用寒涼甘潤的治療外)大多以溫陽與存津液為治療的宗旨。
濕:長夏季主濕,濕為陰邪,濕性粘膩重濁。濕邪侵表症狀。全身發熱困重,四肢關節疼痛酸軟,鼻息塞滯不利,語聲重濁不清。宜用溫澡法散表理濕。
燥,秋金主令季節,空氣比較乾燥,如果秋季久旱不雨,而燥氣更甚。其防虛的體質,易感染燥氣生病。症狀表現:頭痛身熱心焦燥,鼻干口渴,咽痛乾咳。甚則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舌干齒槁無津。宜用滋陰潤燥少佐辛涼處治,若無表證兼用酸甘化陰法治療。
(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