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的事實顯示,蔣介石至少在個人方面,是一位相當有膽量的軍人,他曾經多次親身前往戰事非常激烈的戰場視察,幾度遭到近乎喪失生命的近身攻擊,但是蔣介石從來不曾對於個人生命的安危,而顯露出任何猶疑與畏怯。在掌握整個戰爭的最高戰略原則上,蔣介石也能大體的不失原則。至於在一些重要戰場的指揮上,蔣並非傑出的指揮官,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經常「直接」干預前線戰場部隊調動的問題,蔣介石也缺乏歷史上名將所擁有的特殊軍事直覺與指揮的天分,所以少有驚人的戰場軍事才華表現。當然有些軍事佈局的考量,往往是要受限於當時的歷史時空環境,以及全盤政略的考慮,因此不能做出純粹在軍事上最佳的選擇(尤其在中國抗日戰爭更是如此)。
蔣介石領導中國的抗戰,是要面臨比軍事戰鬥還要複雜的各種歷史與制度問題,雖然蔣介石的最爲重要職稱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但是其真正重要的職責,並非是軍事上的指揮工作,而是總合一切的力量,進行對日的抗戰,蔣介石一度身兼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四川省主席,農民銀行理事主席、中央大學校長。因爲當時的中國,根本就沒有建立現代化的政府與軍事制度,蔣介石所統帥的是一支還在發展與適應中的拼裝部隊,這支在觀念上,屬於幾個世代混雜的部隊,沒有共同的後勤系統hetubook.com.com與互通的訓練基礎,各個部隊的領導人有著極其複雜的背景與不同的動機,他們還無法建立真正互信與一致的指揮系統,而後勤補給又是如此的不足與缺乏,因此一切都要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調節運作。從蔣介石對前線部隊所下達「命令」的形式與內容來看,除了是對中央軍(因爲都是他的軍校學生)以外,多半都是採取「建議」與「情商」的內容與語氣,而命令的結果,對於雄霸一方的諸侯而言,通常也都是「參考辦理」而已。
在這場歷史決戰之中,日本的戰略指導原則,從速戰速決,演變爲以戰養戰,最後企圖以擊敗中國做爲決戰的籌碼,當然都有其設想的觀點,但是日本自始至終所犯的錯誤是,過度的低估中國抗日的決心與意志,因此日方在每項戰略實施之時,都沒有全力的投入;日本同時還要留一手以防美蘇的插手,結果日軍每次的戰略行動,也就都沒有達成其原先的設想。反觀中國方面的戰略佈局,從血戰犧牲以建立抗日決心,從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堅忍,從委屈求全爭取盟國的合作,前兩個掌握得相當適當,只有最後一項是錯估了盟國的立場,因此使得中國對日抗戰,最後落得一個被盟國出賣的「慘勝」下場。
而日本的基本戰略演變,基本上是操縱在擴大派的軍官手中,他們的侵略,煽動了日本的www.hetubook.com.com民氣,可是他們始終被自己的短視眼光(「見木不見林」)所限制,而一步步被中國所設計之戰略格局發展所左右。這是日本三千年歷史中唯一一次的對外大擴張,竟然沒有真正的遠大方略,也沒有真正的強勢領導核心,所有涉及和、戰的根本大政方針,都在激進與猶豫交替的狀況下,做出無遠略、無持續性的抉擇,最後當然只有落得慘敗的下場了。
加上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對於中國整個抗日戰力的破壞,簡直比任何對華作戰的日軍指揮官還要嚴重。史迪威對中國戰區的惡意中傷,造成盟國低估中國的戰略地位,減少對中國戰區急需之戰力的援助,史氏又積極經營、擴大中國內部的權力鬥爭,後來更造成中日最後決戰時(日軍的「一號作戰計劃」)作戰資源之嚴重誤置,結果是中國幾乎全面的慘敗,盟國也就順理成章地陰謀出賣了中國應有的權益。
在形式上,裕仁是身兼「大元帥」的日本最高軍政領導人,但是實際上,政府的大政方針,卻是由有如「走馬燈式」的不同軍政勢力所支配,裕仁日皇只是在外表上,擁有近乎神格的地位與權威,皇軍所有一切的作戰意志,都是以效忠這位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爲中心的。
平心而論,第二次中日戰爭在正面的戰場作戰中,除了少數幾場的防禦作戰的勝利之外(但是有幾場勝利對整個中日戰爭卻hetubook.com.com產生了戰略關鍵性的影響),中國幾乎都是在挨打的局面,可以說是屢敗屢戰(當然也是屢戰屢敗),但是中國能夠在經歷近乎全敗的挫折之下,仍然堅持的打下去,這種民族的毅力,可以說是曠古罕見的;而日軍雖然多數都能取得戰場的勝利,但是卻一直拿不出全力結束中國作戰的決斷,在和、戰之間,徘徊掙扎,最終將戰力消耗殆盡,從這裡可以看出日本沒有成爲決定歷史的大國格局。而就戰略的層次而論,則是中國的持久戰略取得全盤的優勢,日本的速戰速決戰略,一直被中國拖著而成爲空想,日本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結束這場戰爭。
不過裕仁並沒有真正指導國家與指揮軍隊雄才大略的天賦與能力(這和希特勒、史達林直接指揮與掌控戰局的情形完全的不同),他多半只是被動的處理來自軍部、政府與元老、皇族之間的妥協意見,雖然裕仁對於軍部,特別是少壯派軍人的一些跋扈犯上的作爲,也感到震驚與不滿,但是基本上,在整個中日戰爭之中,裕仁曾經是相當熱心支持日軍侵略與擴張的政策。
蔣介石領導的抗日戰爭,最大的失敗,還不是與日軍對抗時,一些指揮與戰略佈局的錯誤,他最大的失誤,應該是來自無法應付盟國的壓力——而非敵人日本的攻擊。從盟國要求組織中國戰區開始,蔣介石就陷在一連串決策錯誤的危機之中,「盟國」蘇聯硬是切斷援
m.hetubook.com.com助中國的通路,英國又一再的延後打通緬甸的通路,造成中國根本無法得到盟國的援助,而面對戰力全面耗竭的危機。
裕仁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對於日軍不斷侵略中國的輝煌戰績,表現出相當的興奮與關心,他對於日本整個侵略決策的過程,並非是處在不知情或是無可奈何的狀態,而是相當積極主動參與決策,偶爾也會有作戰的重點提示。只是做爲日皇,裕仁不方便自己主動提出政策方針,多半是接納屬下的共同意見而已。
而在中國方面,當時整個的國家與社會,仍然處在農業社會的落後狀態,並無一套支持現代化戰爭運作的制度存在,來完成這個全民族歷史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中國從大本營的指揮系統,到補充兵力的徵兵制度,都剛在草創與適應的階段,更別提支持戰爭最爲重要的工業與軍需生產力的落後了。
歷史上戰爭勝敗的主導關鍵,是在於政略與戰略的高下。只有在戰略上,能夠主動與支配整個戰局,才會導至最終的戰爭勝利,而在戰場上的一些勝負表現,實在是兵家常事而已。中國是在戰爭的各個層次上,都落後於日本,但是中國一直掌握戰略的主動,中國人不怕犧牲,結果獲得了最後勝利。假如用最爲簡單的方式來歸納中日之戰的勝敗基本原因,那麼就是中國做到了「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中國也絕不停止抗戰」,但是日本做不到「一億人玉碎」的犧和_圖_書牲。
不過在領導的運作上,中國卻有蔣介石做爲抗日的領導中心與權威。因爲縱使到了全面抗戰的時刻,中國所有的軍政力量,仍然沒有達到真正的統一,也沒有妥善劃一的制度,只有蔣介石成爲團結抗日運作的中心,協調一切內外的勢力,製訂各種應對的策略,可以說他也是邊學邊用邊調整。因此在分析中國抗戰史之時,就很難以一般的方法來看這場跨越時代的中日歷史決戰,本質上,日本是站在已經現代化社會的階段,但是中國才剛剛準備開始現代化而已,兩個對決的國家,完全處在不同的時代與環境之下。
從領導的層面分析,假如當時沒有蔣介石的領導,中國幾乎就沒有辦法進行有組織的長期抗日,而很可能最多淪爲游擊與流亡政府,這樣中國就不可能爭取到領土全面的光復,以及聯合國四強的地位(當時國際強權曾計劃,將東北四省以及台灣列爲「國際託管地」)。在沒有完整制度的運作之下,蔣介石個人的優缺點,以及中國當時的實際國情,都造成抗日戰爭歷史的複雜性。蔣介石做爲抗日戰爭的關鍵領導人物,其主要的歷史地位,並非單純指揮前線的軍事作戰(有如大戰時的英、美、蘇以及德、日等國的將領們一樣〉,他最爲重要的工作,是要設法領導這個國家認同尙未完全建立、現代化生產與社會結構尙未奠定基礎的中國,單獨地對抗已整軍經武,蓄意侵略中國長達半世紀以上的日本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