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沒有出現決戰的北方戰線

原本日軍預期極高的華北之戰,由於華軍主力東調上海而落空,日軍對此狀況的整個應變不但遲缓,而且對於華軍所發動的攻擊,也一直沒有發揮優勢包圍殲滅對方主力的效果。日軍更沒有沿著平漢鐵路疾進,越過黄淮平原兼程南下,而對華中的重鎮武漢造成戰略威脅,反而誤打誤撞的先仰攻山西高原,而將作戰兵力量分散,使得日軍在華北平原最後只落得一個防禦的態勢,根本就不符合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原則了。
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以極低的代價,就順利的攻佔了華北的平津重鎮,同時日本也發現曾經被視為抗日王牌的華軍第二十九軍,其戰力也不過爾爾,當然更加低估了中國部隊抗日的能力,所以日軍在攻佔平津之後,日本政府立刻向中國發出了簽訂城下之盟的外交訊息。當時,日本政府的策略考慮是,假如中國就此低頭認輸,接受停戰條件,日本當然就可以順利進一步宰制華北。否則日軍最多在華北再打幾場硬仗,殲滅華軍的主力部隊之後,中國也必然服輸。因此日軍攻佔平津之後,並未立刻進行乘勝追擊與擴大戰果的行動,而是在等待國民政府對於簽訂停戰條約的反應。另一方面,日軍也在華北集結兵力,準備與反攻平津的華軍,打一場決戰。因此日軍攻佔盧溝橋之後,一時並無重大的後續軍事行動。

21.1 華軍佈陣的零亂

促成日本將盧溝橋事變擴大成為華北事變,這中間出力最大的,就是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中將。由於關東軍對於半年多前,由自己所支持與培養的偽蒙德王軍隊,在綏遠百靈廟慘敗一事,感到梗梗於懷。因此一直希望能夠找到機會,親自出手,擊敗中國部隊以扳回顏面,並且完成對內蒙的控制,這樣才能達成關東軍的戰略任務,就是爭取與蘇聯決戰的有利戰略佈置。
因此在華北駐屯軍順利攻佔平津之後,關東軍就一再的要求軍部批准出兵內蒙,攻https://www•hetubook•com•com佔平綏鐵路沿線。日軍部也認為,無論華北事變如何解決,日本最終都要控制內蒙,如果乘中國軍隊尙未大舉增援華北之前,先行出兵攻佔內蒙古,也可以增加防蘇的戰略空間。因此在關東軍的不斷請戰之下,參謀本部就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正式批准日軍可以沿平綏鐵路進攻內蒙的軍事行動。
而蔣介石在盧溝橋事變擴大之後,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電令在內蒙平地泉的十三軍湯恩伯部,迅和_圖_書速趕往北平西北的戰略要地——南口與居庸關一帶佈防,以牽制日軍沿平漢線南下,並且形成對北平的側後方包圍。因為原先蔣介石的作戰計劃是準備指揮主力兵團,在河北與日軍進行決戰,因此特別在河北石家莊成立行營,準備調集大部隊北上,並且要出動剛剛成軍的空軍參戰。
華軍在河北與日軍進行大兵團作戰的計劃是由軍政部長何應欽負責擬定。中國以超過一百個師的主力作戰部隊調往河北地區(當時華軍共有一百八十個師),同時還準備https://m.hetubook.com.com出動空軍轟炸平津兩地,此戰若是勝利則收復平津,若是不利,則退守太行山與黃河所形成的防線。國民政府在這條防線上,建築了不少防禦工事,希望能夠與日軍進行僵持性的戰略對抗,以消耗日軍的戰力。而日本軍方也同樣的認為,盧溝橋所引起華北事變,主要戰場將不脫華北地區,只要日軍在華北的決戰取得重大勝利,擊潰華軍的野戰軍主力,中國勢將屈服。因此,從日本國內調來的增援部隊,全都在平津一帶進行集結,準備迎戰,一和-圖-書場中日的大兵團作戰,眼看即將在河北中、北部展開。而平綏鐵路沿線之戰,將是這場決戰開始之前的序戰。
圖 21.1 華北作戰圖
不過,趕往南口的湯恩伯部在經過張家口時,卻遭到二十九軍劉汝明部阻擋,劉汝明當時兼任察哈爾省主席,他認為察省境內多年都沒有中央軍進入,假如湯恩伯部隊過境,必然會給日軍帶來入侵察哈爾的藉口。當然劉汝明並不知道,日本參謀本部已經批准關東軍組織察哈爾派遣兵團,準備進攻平綏鐵路沿線的計劃。結果還是靠西北軍老長官和_圖_書鹿鍾麟的出面解釋,劉汝明才放行,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河北的石家莊,二十九軍馮治安部同樣的阻欄中央軍北上佈陣,要由石家莊行營進行調解。這裡就看出二十九軍的格局,不但沒有利用這兩年多主政的時間,厚植準備抗日的戰力,反而在中日的矛盾之間坐大,把察哈爾與河北當成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二十九軍戰力沒有增長,中央軍與支援部隊又無法立刻進入陣地,負責在石家莊行營指揮的徐永昌,已經擔心若是要在河北進行決戰,中國中央與地方混雜的部隊,恐怕根本無法協同作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