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種作戰的形式條件而言,分析中日之戰,日本是應該贏卻沒有贏,中國是應該輸而沒有輸。原本日軍預期極高的華北之戰,由於華軍主力東調上海而落空,日軍對此狀況的整個應變不但遲緩,而且對於華軍所發動的攻擊,也一直沒有發揮優勢包圍殲滅對方主力的效果。日軍更沒有沿著平漢鐵路疾進,越過黃淮平原兼程南下,而對華中的重鎮武漢造成戰略威脅,反而誤打誤撞hetubook•com.com
的先仰攻山西高原,而將作戰兵力量分散,使得日軍在華北平原最後只落得一個防禦的態勢,根本就不符合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原則了。
其實日軍攻佔山西、陝西與河南交界的風陵渡,實在是取得極大的地緣戰略優勢,假如當時日本政府能夠全面地動員兵力,以達到眞正亡華的戰略目標,那麼日軍可以在攻佔山西之後,運用征服整個中國的大www•hetubook.com.com戰略眼光,大量增兵投入中國戰場,以十個師團的兵力,由山西渡河,其中三個師團,進攻陝西的關中與延安,然後西進截斷甘肅與蘇聯的交通路線,另外一路則由五個師團越過秦嶺,直搗四川,深入雲南,兩個師團沿漢水進逼河南、湖北與陝西的邊界,對武漢形成側背牽制的戰略包圍。
這時日本同時以海軍支援機動兵力優勢,封鎖東南沿海,隨和圖書時準備對東南的重鎮發動攻勢,這樣中國就根本沒有力量分兵向西南大後方增援,以抵抗日軍這樣深入的攻勢,而蔣介石的大西南抗日基地的戰略佈局,也就發揮不了作用。此時日軍再各以五個師團分兵兩路,一路沿平漢線南下,一路沿長江西進,會師武漢之後,再攻華南;日本的陸海軍再在華南沿岸以三個師團登陸夾擊,那麼中國很可能就會在盧溝橋事變之後的一到兩年之內戰敗投降。若和_圖_書是日本依照這個戰略的進行佈署,日軍用在中國的陸軍部隊,最多只要三十到三十五個師團,加上海空軍的支援投入,總數八十萬日軍,眞的就有機會在兩年內滅亡中國。
但是日本從開始就一直低估中國的抵抗意志,多數的日本軍方人士都普遍的認為,日本只要動用局部與有限武力的打擊,給中國幾次致命的打擊,中國就會屈膝投降,但是當中國總是敗而不降,反而不斷地凝聚再生戰力,迫使日本一再增兵,最後日本在華的總兵力,已經提高到百萬以上,仍然無法擊敗中國,這就是日本缺乏戰略遠見,與其歷史眼光錯誤的結果。https://m.hetubook.c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