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國民政府發表自上海撤退之聲明
在中日的歷史決戰之中,再也沒有一場的會戰,能像淞滬會戰這樣打得驚天動地與扣人心弦,中日雙方所動員的部隊總數,最後超過了一百萬人,所有現代的武器,如空軍飛機、海軍艦砲、坦克、毒氣都大量的出籠。但是同時,以最為原始的作戰方式,面對面的以刺刀格鬥、甚至石塊投擲,也有或是最為壯烈的人肉炸彈,也全都派上了戰場。而且戰場就在十里洋場的上海都會區的租界邊緣進行,新聞記者可以一方面在大飯店的陽台上喝咖啡,一方面遠眺中日兩軍的浴血作戰,這種大會戰的規模與型態,恐怕是人類戰爭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當時參加淞滬會戰的絕大多數中國的軍人,根本就想都沒有想過他們將面對一場最現代的三軍聯合立體作戰,以及在毒氣與八英吋砲彈攻擊下的可怖景象。但是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中國絕對不能再讓日軍為所欲為地蹂躪下去,華軍決定,假如沒有武器可以抵擋日軍的攻勢,他們的身體就是拒敵的唯一長城。
在盧溝橋事變開始惡化,迅速地擴大成為華北事變的時候,中日雙方的領袖們,都在計畫一場歷史的大決戰。但是,中日兩國的軍政決策者,在剛開始考慮決戰的地點與方式之時,都沒有要把上海當成中日兩軍大決戰的地點。
事實上,當時中日雙方的軍政領袖,都已經準備選擇在盧溝橋事變爆發的華北地區,就地進行軍事決戰的較量。但是,中國方面,在進一步考慮戰略上的主動與地緣政略的因素下,斷然決定改在華東決戰;日本方面則是有著皇軍輸不起的心理,所以被動地放棄了華北決戰的計畫而轉往上海。於是中日之間的戰局,原先預期的華北決戰沒有打熱,反而是由上海的一個小型的衝突事件,迅速擴大成為中日戰爭歷史中,最大規模的會戰,從此中日戰爭的戰略發展,也轉為由中國方面主導的局面。
22.1 中國決定在上海應戰
不過,日本參謀本部的戰略佈署,一直是以防蘇做為國防的重點,實在不希望再將軍力分散到華中,所以並不同意海軍的要求,在上海增兵。但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後,上海也發生了中日之間的衝突事件,八月九日,中國的保安隊在虹橋機場,因為穿著便衣的日軍大山勇夫中尉,開車闖越機場封鎖線,連同駕駛被中國的保安隊射殺,這立刻成為中日雙方在上海最為嚴重的交涉事件。
日本在上海的駐軍,在接到日本決定要在上海增兵的消息之後,當然有恃無恐,挑釁的動作更為加大,於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二日起,上海己是接近風雲急變之前的緊繃狀態,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爆不可測的衝突。華軍與日軍都在爭取搶先佈防戰鬥據點的時機,雙方的便衣部隊更是夾雜在人群之中,互相的刺探軍情與尋找有利的地形。一時之間,中日雙方出現大軍雲集,以及m.hetubook.com.com設陣佈防的動作,上海局勢緊張到隨時可以爆發衝突。
中央軍的在上海市區出現,立刻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大幅報導,上海市民更是民氣高昂的歡迎中央軍的保家衛國行動,但是對於日本在上海的軍隊,就造成極大的壓力,因為中日雙方的指揮官,都在設法爭取在上海先發制人的作戰機會。日本海軍將蔣介石調派大軍駐進上海的情報,回報東京之後,日本海軍大為震動,在海軍強烈的要求之下,日本政府當天晚上就舉行四相會議,最後決定派遣日本陸軍增兵上海,以保護皇軍與僑民在上海的利益。這個消息立刻由日本海軍軍令部長博恭王,先傳給日本在上海的陸戰隊指揮官大川內。
當中國人民因為盧溝橋事變,而在在上海出現強烈的反日風潮之時,上海的日本僑民與工商業活動,都立刻受到極大的影響,日本海軍當和-圖-書然要立刻展現強勢的做為,增加部隊,進行護僑的工作。同時日本的海軍也積極建議參謀本部,應該在上海展現軍力,以打擊中國的政治與金融中心,牽制華軍北調,以增加速戰速決戰略的威力。
由於日本的海軍,一直想在大陸政策上,強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增加爭奪建軍資源的譖碼,因此日本海軍不甘心由日本陸軍一再的主導侵略中國的政策。根據日本海軍的觀點來看,假如中日兩國在河北與內蒙進行決戰,那麼日本海軍仍然只是一個支援的角色而已,何況在一二八事變之後,日本海軍對於上海的攻防,就有著極大的軍事興趣,因此日本在上海的日租界中,秘密的建設了有如要塞般的防禦工事。
但是在盧溝橋事變(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開始擴大之後,上海的緊張情勢也跟著快速地升高,因為日本在上海擁有虹口租界,負貴經營日本在中國和圖書
的經貿利益(當時中國是日本最大的經貿國家),同時派駐了海軍的重兵防守,而中國抗日風潮民氣最盛的地方,也在上海。華北的中日衝突,立刻引爆上海強烈的反日民氣,上海人民自動自發地抵制日本人所有的活動,甚至開始威脅日本人的生活安全(連米都拒絕賣給日本人)。
面對上海這個局勢的變化,中國方面開始全面考慮戰略的佈局,決定兵力應該移往華東,以爭取戰略的主動。京滬警備區司令張治中積極請戰,在八月十一日晚上,蔣介石同意派遣負責中央警衛部隊的八十七、八十八師前往上海,同時開始調集更多的部隊向上海外圍地區移動,也有化裝的保安隊與便衣隊參與,在八月十二日清晨,大量的華軍開始駐進上海市區,中國試圖掌握華東決戰的主動權。
在一九三一年的一二八事變之後,中日雙方在上海的軍事衝突,受到國際社會強烈地干預,要求中日兩國不要在上海地區進行戰鬥,以免影響到國際社會的重大利益。因為上海不單是中國的金融與經貿中心,也是一個國際經貿金融的大都市,世界各國在上海有著極大的商業利益,上海的精華商業區,是屬於國際強權擁有主權的租界地,因此在一二八事變之後,上海劃出非武裝的中立地區,以減少中日之間的軍事摩擦。依照規定,中國正規軍不能在上海市區附近佈防,但是日軍卻可以在其租界地內,建築防禦工事,日本精銳的海軍陸戰隊處在這裡設立司令部,日本海軍的第三艦隊,則在附近的水域巡弋。m.hetubook•com.com
依照過去中日衝突的慣例,這種日軍有人死亡的事件,是可以擴大成為正式的
www.hetubook.com•com戰爭衝突(虛溝橋事件,既無人死傷,也無實物破壞,尙且都能擴大為攻佔北平、天津的華北事變,何況虹橋機場日本死了軍官)。上海是中國的金融與經貿中心,更是十分接近首都南京,虹橋機場事件爆發,給日本海軍要求在上海增兵,找到了藉口,日海軍陸戰隊,首先在八月十一日,大量的增援上海。日本駐上海的軍政首長,則立刻向上海地方當局,提出強硬無理的要求,於是上海局勢的發展,立刻出現了爆炸性危機的因子。
面對上海出現了極度爆炸性的發展,迫使蔣介石在衡量各種因素之後,決定將精銳的中央軍,開始調往上海佈防,以防局勢急轉直下,而危及到首都的安全。當然蔣介石同時已經有改變決戰地點的大戰略考慮。而日本方面同樣地重視上海的緊張局勢,在海軍強烈的主導之下,派遣了陸戰隊增兵支援上海,於是中日雙方的軍隊,開始迅速在上海市內與近郊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