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14 魏德邁力挽狂瀾

馬歇爾作夢也沒有想到,魏德邁會這樣實事求是,解決了中國戰區問題。魏氏原先是馬歇爾極其倚重的屬下,也是美軍擊敗德國之戰略計畫的核心設計幕僚,但是魏德邁到了中國之後,發現了中國戰區的抗日實情,主要的麻煩製造者,竟然是盟國錯誤的策略,因此不肯附和馬歇爾的路線。羅斯福總統更是覺得稀奇,中國戰區長達三年半的各種主要問題與困擾,竟然完全「消失」了。可惜的是,羅斯福已經瀕臨死亡邊緣,於一九四五年四月去世。
魏德邁的做法,不但使得中美關係轉危爲安,同時中國戰區的情況,也出現快速的好轉。日軍最後不但在發動進攻四川的決戰上,遭到中國軍隊有力的反擊,同時在華南的日軍,也受到盟國空軍,與華軍越來越強大的壓力。魏氏很快地就讓美援物資,發揮最大的作戰功效,他設法調訓與裝備中國三十個師,使華軍擁有全新戰力,新式部隊的計劃,也進展迅速。他接著據理力爭而將中國駐印軍與遠征軍,都順利調回到中國戰區。魏德邁計劃,運用這些受過美式裝備與訓練的華軍,最遲在一九四五年九月開始反攻華南,目標是先收復香港與廣州。只要中國能夠打通海港,美國的援助將會讓華軍的戰力大幅的提升,而將會對日軍展開致命的攻勢打擊。同時中國的強大,也是亞洲戰後安定的力量。
魏德邁也從來不玩以美援做爲勒索蔣介和_圖_書石與收買人心的監軍動作。他發現整個中國戰區的美援數量,竟是只夠一個美軍師的消耗量(每月二萬一千噸,而中國戰區當時有六百個師部隊),單是這種稀少的後勤供應,若是換成任何另外一個國家的部隊,早就戰敗投降了。他親自深入中國部隊,實事求是地了解問題所在,向蔣介石提出全面改善軍事訓練、後勤補給軍人待遇等的可行之建議,建議中國必須設法縮減軍事單位的數量,及充實軍中的員額。由於魏德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誠懇待人的態度,蔣、魏之間幾乎是立刻就建立起彼此尊重、互相賞識的合作關係。蔣介石也同意參考美軍的編制,改革中國的部隊組織與訓練,特命何應欽成爲陸軍總司令,負責調訓改編現代化的中國部隊。
接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魏德邁將軍,可以說是出任艱鉅,因爲當時的中國戰區已經面臨全面崩潰的局面,日軍正長驅直入地攻入華南地區、中國的政情出現分裂與鬥爭、經濟危機幾乎已經發展到失控的狀態、華軍在華南戰線失去戰力、美國駐華的空軍基地已損失了一半以上。而馬歇爾更是要看魏德邁如何處理他的職責,假如他與蔣介石能夠合作成功,馬歇爾當然會另外想辦法,以挽回他的計謀;美國新聞媒體也希望魏德邁失敗,以證明中國戰區的問题,是在蔣介石而非史迪威。https://www.hetubook.com.com
檢討整個中國與盟國合作的戰爭的歷史,再也沒有比史迪威事件,更爲影響中國戰區之戰力的了。因爲沒有任何一個戰區,能夠在統帥與參謀長公然對立與制肘,同時參謀長還控制後勤分配,並可以阻礙空軍指揮權運用的情況下,還能展現戰力的。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不但刻意造成中國戰區內部全方位的權力鬥爭,又做出錯誤的戰力抽調與分配,並使得中美之間的合作關係不斷出現摩擦,最後中國無法展現她的抗日實力,而遭到了盟國聯手出賣的命運。
在中國戰區幾乎覆滅的關頭,魏德邁匆促地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他和_圖_書在接任之後,簡直不敢相信,成立了接近四年的中國戰區參謀部,只是一個空架構,沒有參謀部的組織與運作、沒有中國戰區的作戰計劃及後勤作業體系,史迪威事實上是丟下了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這時魏德邁才明白,爲什麼中國戰區的問題,會發展到這樣嚴重的地步。史迪威在中國戰區近四年的時間,只全力在搞擴張自己權位的鬥爭,根本沒有爲中國戰區的抗日作戰,進行任何的規畫與參謀作業。魏德邁雖然曾是馬歇爾拔擢的將領,但是他仍然發揮軍人本色的品德,優先解決中國戰區所面臨的危機,接著在一個月內,就組成了中國戰區的中美聯合參謀部,讓中美的軍事首長能夠在每週舉行的會議中,共同商討軍事與作戰的問題,以取得軍事合作的默契(這是中國戰區成立四年以來,第一次的中美高層軍事合作)。
不過,此時的日本政府,已經失去了作戰的意志,在美國扔下原子彈,以及蘇聯參加劫掠東北戰利品的衝擊之下,日本就倉促地投降了。由魏德邁所訓練的中國軍隊與所邀請的美軍指揮官,當然就沒有機會在中國戰區,證明自己的戰力。魏氏又立刻設法安排各種運輸的支援,由中國軍隊接受日軍投降的事宜,並且希望能夠全力支持中國的戰後復員工作,但是馬歇爾立刻下令,魏德邁的任務到此爲止。美國政府爲了優先遣返在中國境內的日軍、日僑,竟然挪用了大量hetubook.com.com援助中國的經費,在一年的時間之內,就限時完成了這個照顧前侵略者的龐大任務,卻把中國的復原和重建家園的沈重工作,全都扔給這個已耗盡一切國力抵抗共同強敵的盟友,讓她自己去承擔。
中國抗日戰爭的光榮勝利,最後會演變成爲一個悲劇,「史迪威事件」具有歷史性的關鍵影響。日皇裕仁實在應該頒發一枚「大和」獎章給史迪威,表彰他在中國戰區進行的全面分化,使得日軍能在最後的決戰中,展現銳不可當的攻勢。而沒有能夠及時撤換史迪威,更是成爲蔣介石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一個最爲嚴重的錯誤決定。假如中國戰區早就以魏德邁或是陳納德出任參謀長,中國會很快地學習到如何將部隊現代化,如何爭取空軍的支援,而能在戰場上擊敗日軍。中國與美國也不會產生如此多的(根本不必要的)磨擦與對立,蘇聯也就揀不到雅爾達會議的便宜,那麼整個抗日戰爭歷史後半段的結果,必定全然不同了。
魏德邁爲中國戰區的利益,爭取更多的支持,他對於陳納德的空軍作戰計畫,給予優先與肯定的支持,使得空軍迅速在中國戰區恢復戰力,能夠連續重創日軍的攻勢與切斷日軍的補給,穩住中國戰區的局勢。同時魏德邁與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此時已經出任駐華大使)合作,向美國政府提供正確的中國戰區情報。而魏德邁發現,原來英、法、荷等盟國,爲了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和-圖-書,能夠重新控制自己在亞洲殖民地的利益,竟然在中國境內,建立一個反華的情報系統,專門蒐集各種不利中國政府的情報,以提供媒體報導與其政府決策所需的材料;同時設法與中國內部的軍政勢力人物建立關係,以煽動他們進行權力鬥爭,用來削弱中國抗日的力量。更爲可怕的是,這個顛覆中國的機構,根本無關抗日戰爭的軍、情工作,竟然可以享用極其稀有的駝峰空運之美援物資。因此魏德邁立刻停掉給這些機構的物資供應,赫爾利並且通知美國政府,提防這些「盟國」在華的陰謀。
但是馬歇爾沒有放過對中國的打壓。反正盟國已經有雅爾達密約的這張王牌,可以讓中國在戰後無法翻身,如何算計中國,可以慢慢設法,但是要先整掉陳納德好出一口氣。在馬歇爾、安諾德的壓力之下,陳納德眼見勝利在望,魏德邁的工作又日漸有功,在不願影響到魏氏工作的前題下,他在一九四五年七月底退休離華。魏德邁當然知道,這是一個警告,假如自己想爲中國出力,自己將不會再有前途,但是他仍然決定,在可能的範圍之內,爲中國戰區爭取最大的利益。此時歐戰已經勝利,他得到許可,接洽在歐洲作戰成功的名將如巴頓(George Patton)、辛普森(William Simpson)等人,要借用他們作戰指揮的才能,前來中國戰區負責指揮美軍反攻,絕對不能讓蘇聯席捲中國的北方。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