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一九四三年的鄂西會戰與常德會戰,是美國開始介入中國戰區之後的主要對日作戰,中國方面除了得到少量的空軍援助之外,可以説戰力並未得到美國的援助而實質地增進,卻必須要要不斷地應付來自美國關切的壓力,以及澄清史迪威的「戰報」疑點,對於中國而言,真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史迪威的言行,造成盟國對於中國戰區地位的輕視,以及影響到中國上下團結一致的抗日精神,為明年的日軍最後攻勢,伏下了全面潰敗危機的根源。
在整個抗日戰爭的過程中,重慶就代表了中國人抗日的中心所在,日本對於重慶是恨之入骨,日軍曾經企圖以各種方法,來消滅或是摧毀重慶,其中包括一九三九年五月,對於重慶進行日以繼夜的大轟炸,造成平民高達上萬人的死傷,但是所有的中國軍民仍然不肯屈服,重慶仍然是抗日的中心。日軍在一九四〇年夏季,再度對重慶發動長期的戰略轟炸,特別是在八月份,日本飛機的炸射簡直沒有一天停止過。當時中國的空軍,幾乎已經不復存在,無法阻止日機的襲擊,重慶幾乎被炸成廢墟,而中國的軍民,每天都生活在日機攻擊的危險下,但仍然繼續堅持自己的崗位,抵抗日本的侵略。「重慶精神」成爲日本皇軍無法抹除的抵抗力量。
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九日,當日本南方軍順利攻略東南亞與太平洋的戰略目標之後,回報日軍大本營:『南方軍之戰略任務已經完成。』日本是絕對沒有想到,先進西方國家的軍隊,是這樣不堪一擊,而對照之下,中國軍隊竟然是如此頑強不屈。日軍大本營在狂喜之餘,開始籌畫下一階段的戰略任務。對日本來說,冷酷的現實是中國的頑抗,假如中國事變沒有結束,日本就別想執行其他任何的戰略構想,因爲日本的兵力根本不夠分配。
所以日軍大本營在一九四二年年中,全盤檢討整個戰局之後,開始傾向接受中國派遣軍司令部的建議,就是日本對外作戰問題,是從中國戰場開始,就要儘量設法先結束在華作戰的觀點。因爲只要「中國事變」不能告一個段落,日本就抽不出足夠的兵力,完成其控制東亞,與德國會師中東的戰略計畫。中國在抗日戰爭所表現出來的無限韌性,真是叫當時「無敵的皇軍」不知如何是好。
32.1 日軍曾經研擬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計畫
此時,日軍大本營不但缺少充裕的兵力支援中國派遣軍的五號作戰計畫,甚至還要從中國境內抽調兵力支援南太平洋。所以日大本營在一九四二年年底,被迫決定中止五號作戰計劃,並以正式命令通知中國派遣軍,設法維持在中國戰區現有的戰略局勢,而放棄執行進攻四川的構想。日大本營的決定,令中國派遣軍非常失望,第十一軍司令官冢田攻,雖然準備採取獨立的西攻計劃,但是他的座機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五日,在安徽上空被中國砲火擊落身亡。日本中國派遣軍進攻四川的行動,也就完全的停頓下來。
放棄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計畫」,可以說是日軍在基本戰略上極大https://m.hetubook.com.com
的失策。因爲日本最高軍政當局,到此時雖然已看出,能否結束在中國戰場的戰爭,是日本整個大東亞戰爭勝敗的關鍵所在,但是它卻沒有斷然執行的決心。日本一則就要不惜代價地全力執行五號作戰計畫,以將中國的國民政府打成流亡的游擊政府,要不然就要設法提出中國能夠接受的和談條件,好將日軍從中國的戰略陷阱中抽出,否則日本主要的軍力都陷在中國戰區,最後只有面臨慘敗的結局。
日本的大本營考慮到,既然重慶的國民政府絕對不肯接受日本的和平條件,汪精衛的偽政府又是扶不起的阿斗,除了日軍準備www.hetubook•com•com
對於重慶政府,進行一次決定性的打擊,直接進攻四川與席捲雲南,以擊潰中國的抗日意志之外,也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來解決「中國事變」了。何況此時正是反法西斯盟國的軍力最爲低迷的時刻,在西北與西南通路都完全中斷的情形下,中國的實際外援已被掐斷,正是日軍一勞永逸解決中國事變的最佳時機。
日軍直接攻佔四川,以解決中國事變的戰略構想,特別受到日本中國派遣軍的支持。中國派遣軍與日大本營在經過多次的協商之後,決定將日軍進攻四川的計畫,定名爲「五號作戰計劃」,並且準備在日本國內,再動員二十三萬的後備軍人,以支持中國https://m.hetubook.com.com派遣軍進攻四川所需的兵力;又把日軍名將冢田攻中將,特別從南方軍總司令部,調派爲在武漢的十一軍司令官,日軍正是準備將當時的第一戰將,擔任進攻四川的先鋒指揮官。
當時日軍擬定的五號作戰計劃,是準備由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指揮,分成南北兩路向西進攻。日軍準備特別組成第五方面軍,統一指揮第一軍、第七軍與第二十八軍,共十個師團,是爲北路軍,先由山西、河南交界處,分道渡過黃河,西攻關中平原與陝北,在擊潰延安與西安的中國守軍之後,主力向南旋轉,越過秦嶺,與由漢水進攻漢中盆地的另股日軍會師,由北方的側背進攻四川的成都平原。另外由在武和圖書漢十一軍的五個師團組成南路的日軍,則由長江的宜昌附近逆流西上,突破華軍在三峽山區的防線,直接攻入四川的東部,然後將兵力直指重慶。攻入四川的兩路日軍,最後在重慶會師,攻佔整個四川,再乘勝掃蕩華軍對外聯絡的基地雲南。這樣可迫使抗日的國民政府,再向西南的西藏敗退,或是向日軍屈服求和,或是淪爲地方游擊政府。日本希望這樣就可以結束在中國的戰爭,以調出部隊準備與盟國進行決戰。在日軍準備攻勢的壓力之下,當時的蔣介石甚至考慮過,假如四川遭到日軍攻陷,他將準備將國民政府遷到西康,繼續進行抵抗。
但是當日軍的五號作戰計畫所需之後勤準備與兵力集結,都在曠日費時和-圖-書地籌備時,日軍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戰線,因爲開始受到美軍的反攻,而出現逆轉的狀況。一九四二年八月,美軍開始以強大的兵力,反擊日軍在所羅門群島以及新幾內亞的前進基地,迫使日本大本營決定,抽調在中國戰區的部隊與後勤支援,優先到南太平洋地區,設法頂住南方軍不利的戰局。
因爲以日本這樣一個作戰資源有限的國家,絕對不能同時陷在中國的戰略泥淖之中,還能有能耐與國際強權在另外的戰線作戰。日軍大本營竟然爲了西南太平洋的戰局出現了初期的逆轉,就放棄在中國戰區的決定性攻勢,足見日本軍方的最高領導人,根本就沒有掌握到日本戰略勝負的關鍵所在,又如何能夠贏得這場歷史大戰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