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最高戰略優先原則是要維持大英殖民帝國的利益,當丘吉爾發現,既然無法阻止蘇聯在東歐形成支配性的擴張,那麼不妨利用蘇聯擴張的壓力,以加強英、美的關係。因為反資本主義的蘇聯若是在戰後強大,必然會威脅美國,美國既然受到蘇聯全球的威脅,當然就要與英國保持良好關係,這樣美國就就不會在戰後,強迫英國放棄殖民地的統治。當西方國家在亞洲打敗日本之後,英國唯一要對付的,就只有中國了。而延後反攻緬甸,是壓迫中國走向崩潰與衰弱的最高戰略。因此英國將盡全力地促使羅斯福支持打消反攻緬甸的承諾。
羅斯福的戰略觀點是一心希望能夠越早結束大戰越好,這樣能夠減少美國軍民的死傷,同時他也缺乏歷史戰略佈局的遠見與耐心。另一方面,由於蘇聯在政治、社會上組織嚴密,因此軍隊的動員能力強,它又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加上了美國大量
和-圖-書的援助後,其作戰兵力的數量與質量均佳,對外又善於宣傳作戰的表現,所以羅斯福對於蘇聯在終結二次世界大戰,扮演重要的角色,寄予厚望。羅斯福在得到史達林參加對日作戰的保證之後,開始動搖武裝中國部隊承諾的信念。
當然史達林非常技巧地推銷中國沒真正用全力抗日的觀念。這個概念一直由馬歇爾設法擴大傳播,又有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馬歇爾的密友)之「第一手報告」的堅決支持,加上美國務院左傾政治人物的唱和,丘吉爾也是站在同一戰線助陣。這個觀念主要的主要目的,在防止羅斯福大力援助中國。因為假如中國因為獲得援助而強大,就會嚴重妨礙到蘇聯紅色帝國在亞洲的發展,與英法殖民帝國於戰後的復活。
因此,丘吉爾全程陪同羅斯福往返開羅與德黑蘭,用盡每一個機會,遊說放棄支持蔣介石反攻緬甸的決定。在史達林的巧妙協助之下,羅斯福最後竟然被說服,美國並不是要「放棄」反攻緬甸,而只是「延後」反攻緬甸或是「縮小」反攻緬甸的作戰而已。羅斯福經不起丘吉爾與史達林的聯合攻勢,最後竟然傾向同意「延後」反攻緬甸的承諾。這樣就等於將極待援助的中國戰區,置於危機的刀鋒之前
。
和*圖*書在德黑蘭會議結束之後,羅斯福與丘吉爾又同時回到開羅,與英美雙方的高級軍事參謀,進行會後戰略行動計畫的具體會商。這時丘吉爾還是繼續遊說,希望美國放棄全面反攻緬甸的作戰計畫。丘氏這種「精誠所至」、死纏爛打的功夫,終於扭轉了羅斯福的堅持。此時的羅斯福與美軍將領,幾乎已經完全陶醉在諾曼地登陸戰的歷史偉大場景中,因此決定將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都投入這場登陸戰上,因此登陸印度洋的安德曼島,以切斷日軍在東印度洋作戰力量的方案就無法執行,反攻緬甸的計劃,也被無限期的延後了。hetubook.com.com
事實上,羅斯福原先是非常堅持他對蔣介石的承諾,但是在考慮史達林答應蘇聯將會對日本作戰,以及反攻歐洲的諾曼地登陸戰之準備,必須要萬無一失的狀況下,盟國很難再抽調海軍登陸艇到緬甸。所以羅斯福最後同意,盟國反攻緬甸計畫只有延期。羅斯福在做出延後反攻緬甸的決定時,曾經最後召見史迪威,詢問中國的抗日戰力究竟如何。身為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竟然「保證」,中國事實上已經處在不堪一擊的狀況之下,只要日軍再發動一次類似鄂西會戰的攻勢作戰,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必然崩潰,因此美國是否履行對中國的承諾,打通緬甸援助中國的通路,根本就沒有實際的意義
。
和圖書https://m.hetubook.com.com這樣羅斯福認為,中國既然連自保都有困難,也就根本沒有力量協助美國提早打敗日本。這時蘇聯已「答應」要幫忙進攻日本,那麼美國只有放棄對中國的承諾,延後反攻緬甸。羅斯福甚至還憂慮假如蔣介石垮台之後,美國應該如何收拾中國的殘局。
開羅會議才剛剛結束的第二天,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德黑蘭會議就接著登場。這場西方盟國英、美、蘇領袖之間,第一次的高峰會議,原本就在史達林的全面設計之中,他以極高的政治謀略,爭取羅斯福的好感,要求英美承諾,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以加速完結對德國的作戰。其實是使蘇聯能夠獨佔攻佔東歐所有的戰略利益。史達林並且正式提出,蘇聯考慮在德國投降之後,對日本宣戰,這樣蘇聯也可以成為提早結束對日戰爭的主要戰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