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歷史分水嶺的開羅會議
33.6 史迪威開始進行報復

在會議全程活動中,史迪威一再扭曲事實,加上惡意地攻訐,把蔣介石所領導的中國抗戰,說得一無是處與毫無貢獻。史迪威認為在整個大戰之中,中國是盟國的負擔,而沒有真正的貢獻。甚至盟國不必認真地援助中國,因為中國的領導人會將盟國的援助,做為擴張自己割據力量的資源,不會真正的用到戰場上。所以雖然蔣介石的各項見解與請求,原則上,都能得到羅斯福相當的支持,但是丘吉爾是已經決心杯葛到底,而羅斯福的軍政幕僚們,也都站在史迪威的否定方向,儘量改變或是削弱羅斯福支持中國的指示。
因此在最後的開羅會議宣言中,盟國明白表示團結一致,對日本作戰到底的決心,並且列出中國的東北、台灣、澎湖的失土當然歸還中國,以及讓韓國在戰後獨立的公開宣言。開羅會議和圖書在形式上,單是中國元首能夠與英美兩國領袖,平等地舉行高峰會議,共同發表了歷史性宣言,就足以代表中國的國際地位是已經大幅提升了。因此蔣介石還算滿意地離開了開羅,留下史迪威等候德黑蘭會議盟國對於反攻緬甸的具體軍事行動決議。但是盟國真正出賣中國的陰謀,卻在開羅會議之後,正式登場。在接著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中,史達林與丘吉爾聯手策劃,最後造成羅斯福改變立場,使得在開羅會議中,絕大部分對於中國的承諾,都被推翻或是修改。
有關中國參加聯合參謀團會議(Joint Staff Conference)的請求,原本是蔣介石在珍珠港事變之後,就積極爭取的安排,但是一再被英美參謀首長所拒絕。這次雖然由羅斯福指示,重新地考慮,卻在丘和_圖_書吉爾反對,與史迪威的運作之下,英美聯合參謀團,首先否決了中國參加聯合參謀會議的權利,這樣中國便無法直接與事先提出中國戰區的需要,也很難改變既定的軍事策略,這也是蔣介石日後在盟國政略戰場上,一敗再敗的主要原因:既不能讓羅斯福得到真確與及時的中國戰區情報,羅斯福對華支援的指示,又不能得到美決策執行單位的密切配合。
總之,中國在開羅會議中,反而為中國以外的事務,例如保存日本皇室、韓國戰後獨立與中南半島的前途,都爭到了決定性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在這些方面,羅斯福支持蔣介石的立場,因而與丘吉爾產生不少的摩擦與辯論,也就更為堅定英方要防堵甚至打擊中國的成見。因為在丘吉爾看來,當時的中國,只不過是一個為自己存亡命運掙扎和-圖-書的衰落國家而已,竟然對於戰後的亞洲事務,就有這樣大國的風範,那麼在戰後,中國一旦復興起來,她必然會領導亞洲殖民地脫離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控制。何況,羅斯福完全同意,中國在戰後可以收復被日本所奪取的所有失土,那麼中國要回香港、九龍,也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已。
不過在領袖的決策會議中,羅斯福卻全力支持蔣介石,羅斯福甚至動用個人的威望,表達盟國應該將反攻緬甸的作戰,列為優先的戰略佈署。一方面羅斯福認為,若要以較少的傷亡,較短的時間擊敗日本,就要充分武裝中國軍力,利用中國的戰略地緣與人力的優勢;另一方面羅斯福也表達對於中國過去抗日所做重大犧牲的關切與補償。丘吉爾力爭無效之後,只在表面「停火」,其實他正準備聯絡史達林,進行會https://www.hetubook.com.com後的翻案大反擊。
而在開羅會議的軍事幕僚策略會商中,中國依照規章,是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作為中國戰區的當然代表。而史迪威與蔣介石相處是勢同水火,他原本就不斷地對美國政府,提供中國戰區完全負面的報告,何況史迪威才剛剛被迫向蔣介石低頭認錯,心中充滿了屈辱心理的報復意志。所以在這次的會議中,史迪威當然是繼續做盡任何可以打擊重慶政府威望的工作。這就是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之前犯下的大錯,軟禁宋子文,重用史迪威,造成中國在開羅會議,遭到歷史性的失敗與危機。
而在盟國聯合反攻緬甸的決策上,丘吉爾、馬歇爾、史迪威都有不同的觀點與立場,而由於宋子文沒有出席這個軍事幕僚會議(宋美齡更沒有出席這個純粹軍事戰略會議的名義與能力),中國軍方就和*圖*書由史迪威充當全權代表。史氏不但不能為中國的立場進行力爭,反而主動提出負面的評價。因此軍事幕僚會議對高峰會議的決策,也就無法為中國戰區的需要,做出有利的評價。
由於丘吉爾自始至終全面杯葛蔣介石,讓會議進行得相當不順利,連羅斯福都感到十分的憂慮,因而明白的向蔣介石表示,會議的最大問題,就是丘吉爾不願意中國強大。不過蔣介石了解,中國當時仍然是個弱國,又處在生存危機與實力有限的困境之中,加上中國一向缺乏攻擊的個性,因此對於一些關於自身利益的問題,並沒有針鋒相對地堅持到底,以免會議破裂,或是增加羅斯福的困擾。對於蔣介石而言,在開羅會議中,能夠確定收回中國的失地、決定反攻緬甸作戰,以及得到美國十億美元信用貸款的允諾,單是這三項的成果,就足以稱之為成功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