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彭城大戰
九、劉邦的極限

秦末之亂中,劉邦和韓信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他們一起親歷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史。在這段對話中,劉邦與韓信總結歷史,議論秦末以來各位將領的指揮能力,特別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有一個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參戰國家所能動員的軍隊數量,因為國力和制度的原因,是有限度的。周滅商的牧野之戰,是殷商時代最大規模的戰爭,周武王所統領的聯軍,不到五萬人。春秋時代的大戰,最著名的有晉楚城濮之戰,以楚國為首的聯軍,數量不到十萬人。秦始皇滅楚之戰,是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王翦所統領的秦軍,達到六十萬人。從以後的歷史來看,六十萬人,大體就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參戰一方所能動員的軍隊數量的極限。
劉邦又問道:「那你如何呢?」
古代戰爭,通訊靠旗幟金鼓,補給靠人畜車船,交通靠土路步行,在這種條件下,指揮數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可以說是非常困難,非不世出的軍事天才是難以勝任的。彭城會師以後,如何協調和調動六十萬大軍作戰布防,已經遠遠超出劉邦的指揮能力,結果是群龍無首,各部之間相互阻隔,大局混亂中成了烏合之眾。www.hetubook.com.com
韓信答道:「陛下不過能夠統領十萬人而已。」
韓信答道:「陛下不善於將兵,而善於將將,這就是韓信之所以被陛下擒獲的原因。況且,陛下的資質是上天所授,而非人力所能及也。」
我整理彭城之戰的歷史,一直關注一個重大史實:彭城之戰時,韓信不在軍中,他被留在廢丘圍困章邯。由此我生發聯想,彭城之戰,如果韓信在軍中指揮,將會是什麼結果?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這是耳邊常常聽到的話。這句話是誰的名言,我不能確定,但是,我可以肯定,假設是歷史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合理的假設,常常會引出有意義的結果。由韓信指揮彭城之戰這樣一個假設,引動我想起一次歷史上有名的對話。據《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劉邦打敗項羽取得天下後,剝奪了韓信的兵權,又用陳平提供的詐謀,將韓和_圖_書信逮捕軟禁在首都長安,褫奪王位降為列侯,錦衣玉食而無所事事。這個時候的劉邦,不時從容地召見韓信,與他一起回憶往事,議論諸位將領的統兵能力。劉邦曾經問道:「比如像我,能夠統領多少兵馬?」

方方面面看來,指揮六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確是遠遠超出了劉邦的指揮能力,也是彭城之戰最重要的敗因。
彭城戰敗,是劉邦一生中最為慘痛的敗仗。關於這次敗戰的原因,歷代的史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議論中,最為一致的當數劉邦進入彭城之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忙於收取項羽宮中的美人珍寶,日日飲酒高會,導致鬆懈防備,被項羽奇襲擊潰。驕兵必敗,自不待言。不過,仔細想來,六十萬連戰連勝的強勁之師,一日間被三萬長途奔襲的楚軍擊潰,陣亡近二十萬人,總是過於神奇而不可思議。
韓信回答道:「對於臣下來說是多多益善。」
古代戰爭,通訊靠旗幟金鼓,補給靠人畜車船,交通靠土路步行,在這種條件下,指揮六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可以說是和圖書非常困難,非不世出的軍事天才是難以勝任的。據我們所知,秦漢時代,能夠指揮六十萬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只有兩位,一位是王翦,另一位就是韓信。西元前二二四年,王翦統領六十萬秦軍大敗楚王熊啟(昌平君)和項燕,滅楚成功。西元前二〇六年的垓下之戰,韓信指揮六十萬聯軍擊敗項羽,滅楚興漢。這種能夠自若地指揮六十萬人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就是韓信深為自負的「多多益善」。
而劉邦呢,他從起兵以來到攻入關中兵臨咸陽城下,指揮作戰的軍隊,大約在三到四萬人,接受了投降的秦軍以後,他的軍隊號稱有十萬人。由漢中反攻關中,大兵團作戰,是由韓信指揮的。攻估關中以後,劉邦將韓信留在關中對付章邯,自己親自指揮六十萬大軍進攻楚國,因為項羽遠在齊國,所以分數路出擊的聯軍順利進軍,在彭城會師。彭城會師以後,如何協調和調動六十萬大軍作戰布防,已經遠遠超出劉邦的指揮能力,結果是群龍無首,各部之間相互阻隔,大局混亂中成了烏合之眾。
綜觀劉邦的一生,他對於自己的軍事能https://m•hetubook.com•com力頗為自負,動輒粗口豪言:「豎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意思是說,換了人就不行,打仗還得靠老子自己去。劉邦喜歡御駕親征,也好談兵論將,從不將人放在眼裡,唯獨在韓信面前,底氣不足,最想從韓信口中獲得對自己軍事才能的肯定和讚美。仔細體察他問韓信的話:「你看我能夠指揮多少兵馬?」自負但不自信。再體察韓信的回答:「陛下不過能夠統領十萬人而已。」自負而又委婉。這句話後面有話,話中的話是「過十萬則非陛下所能及也。」意思是說,超過十萬人,你劉邦就玩不轉了。想來,韓信之所以對劉邦的軍事指揮能力做出這種評價,依據的就是劉邦在彭城之戰中的不良表現。
劉邦笑了,問道:「多多益善,為什麼被我擒獲了呢?」
歷史是勝利者的紀錄。關於彭城之戰,史書的記載非常簡略,寥寥數語而語焉不詳,特別是對於身為最高統帥的劉邦在這次敗戰中的指揮失誤,更是完全沒有提及。因為記載彭城之戰的史書,都是漢朝史官的著作,對於開國太祖的過失,不得不有所隱諱,特別是和圖書對於劉邦軍事指揮能力的有限,更是不便多言,因為漢朝的天下是騎在馬上打下來的,打天下的最高統帥就是劉邦,怎麼能有如此丟人現眼的過去?
這一段對話,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但有種種解說,而且成了漢語成語「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語源。我整理彭城之戰的歷史,思考劉邦六十萬大軍之所以慘敗於三萬楚軍的原因,由這段對話獲得了一種合理的啟示。
因此之故,當項羽統領三萬精銳騎兵經由魯縣——胡陵一線,穿越聯軍各部的接合處插入到彭城西部時,聯軍竟然沒有察覺也沒有阻擊。項羽攻佔蕭縣,切斷了進入彭城的聯軍的退路和補給時,聯軍已經出現了混亂和動搖。彭城會戰,項羽指揮三萬精兵突入攻擊,正是他歷來身先士卒,所向披靡的得心應手處。相反的,劉邦直接指揮數十萬聯軍倉促應戰,可以說是手足無措抓了瞎,除了混亂還是混亂。聯軍指揮完全混亂的情況,由二十倍於敵的聯軍無法抗擊楚軍的攻擊,大潰退中二十萬將士落水自滅,聯軍統帥劉邦棄軍逃亡,幾乎成了俘虜的悲慘戰況,就可以看得出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