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最大規模的兩次決戰。垓下之戰,六十萬聯軍在韓信的指揮下,擊敗項羽所指揮的十萬楚軍,楚國由此滅亡。彭城之戰,項羽指揮三萬楚軍,擊敗劉邦所指揮的六十萬聯軍,漢國並未因此而亡,反而是經歷了敗退、相持的階段,愈戰愈強,終於全面反攻,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兩次類似的大戰,為什麼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這個城陽地區,歷來是齊國遭受外敵入侵時的退守之地,堪稱齊國的後院。西元前二八四年,以燕國為首的五國聯軍合縱攻齊,齊國首都臨淄失守,齊湣王退入城陽山中避難,田單收復齊國失地後,由城陽山中迎接齊湣王的兒子齊襄王回到臨淄。城陽山中,應當就是沂蒙山區,古往今來都是易守難攻的避難地。
彭城之戰,是項羽軍事生涯的頂蜂,他以三萬楚軍,擊潰六十萬漢與各國諸侯聯軍,再一次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戰爭是藝術,也是競技,項羽在戰場上所表現的軍事天才,永遠使人眼花撩亂。
遙想當年,劉邦統領六十萬聯軍伐楚,一舉攻入彭城,這個時候,項羽正統領楚軍主力在千里之外以莒縣為中心的城陽郡一帶與田橫作戰,艱難如深陷泥潭。
身在徐州的劉邦,雖說是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但是,他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深知項羽的天才武勇,不敢掉以輕心,他是有所準備的,準備好了在徐州東北與項羽軍決戰。正是因為有成算在胸,他才敢飲酒高會。奇怪的是,項羽軍和*圖*書一直沒有在徐州東北出現,一等不來,二等不來,不詳的不安當中,突然傳出項羽軍已經走浚河河谷穿越魯中山地,經魯縣——胡陵南下攻佔了蕭縣,切斷了聯軍的退路和糧道。
我曾經多次感嘆過,古代史的記事,往往是掛一漏萬,歷史宛若汪洋大海,留下的記載只是點滴浪花,由極為有限的史料去復活無窮無盡的歷史,既是古代史的宿命,也是古代史的魅力。我讀《史記》,力求通過太史公留下的簡略記事,去復活古代史中這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戰事,可謂是疑問重重。重重疑問中,最不可解的就是項羽由齊國回師楚國奇襲彭城的路線。
王國維先生早就指出,秦代已經設有城陽郡。后曉榮先生的新著《秦代政區地理》以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重新劃分政區,分割齊國的琅邪郡西部設置了城陽郡,郡治在莒縣(今山東莒縣)。城陽郡的轄境,大致東到今山東莒縣,西到蒙陰,北到沂源,南到臨沂,沂蒙山區和沂水、沭水流域都在其境內。一一清理下來,情況大致清楚了。
德國軍事史家克勞塞維茨說得好,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國家間全面對決的最終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力量總和的較量。全面觀察劉邦自反攻漢中成功以來直到彭城慘敗的歷史,仔細分析雙方的得失,可以綜合地說:劉邦之得大於失,項羽之失大於得。
項羽為奇襲彭城穿越魯中山地的路線,以古地名而言,是啟陽——費縣——卞縣和_圖_書——魯縣,以今地名而言,是臨沂——費縣——平邑——泗水——曲阜,以自然地理而言,則是蒙山、沂山之間的浚河、泗水河谷。這一帶地方,古代不僅是交通要道,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孔子、曾子、鄭玄、王羲之、劉勰……宛若群星燦爛。
由極為有限的史料去復活無窮無盡的歷史,既是古代史的宿命,也是古代的魅力。我讀《史記》,力求通過太史公留下的簡略記事,去復活彭城之戰的歷史,可謂是疑問重重。重重疑問中,最不可解的就是項羽由齊國回師楚國奇襲彭城的路線,陳腐舊說,宛如天方夜譚。
這個時候,聯軍已經攻入楚國的東郡和薛郡,由西而東威脅著項羽軍的側翼。遠在城陽郡的項羽,如果想要迅速回師彭城,沿沂水南下,經由臨沂——蒼山——蘭陵一線,是快捷的必由之路。正是基於這個考慮,劉邦才將聯軍重兵布置在徐州東北,準備迎頭痛擊回師彭城的楚軍。以後事推測前史,兩千年後的抗日戰爭時期,佔領膠東的日軍南下攻取徐州,正是沿著這條線路而來,而李宗仁將軍所指揮的國軍主力,也正是部署在徐州東北的台兒莊地區阻擊日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血戰。
彭城故地在徐州,我曾經多次往來停留。徐州環城多山,九里、龜山在北,雲龍、鳳凰在南,西有臥牛、馬山,東有駱駝、獅子,都是孤立的淺山,突起在一望無垠的原野上。交通四通八達,淺山間斷環繞的徐州,易攻難守和*圖*書
,古往今來,都是反覆爭奪、頻繁易手的軍事據點。
抵曲阜望徐州,一望無際的淮河平原,往來已經了無懸念。
這個時候的劉邦,大概只有一種感覺,彷彿在黑暗中持刀向前搜尋敗退的敵手,突然間,敵手竄到自己身後,一刀刺殺過來……劉邦指揮聯軍倉促迎戰,結果是前所未有的慘敗……連接那種感覺,大概也是剛剛轉過身,刀鋒已經直逼胸前,招架躲閃中,刀被擊落、身負重傷,幸虧撒腿跑得快,保住了性命一條。
彭城之戰後,楚漢相爭進入相持階段。
司馬遷著《史記》,沒有撰寫〈地理志〉,地名地理的混亂,是《史記》的一大缺陷,久遠的地理不說,秦王朝的地理政區,司馬遷就已經是相當不清楚了。歷史地理專家辛德勇先生指出,秦楚之際,有兩個城陽。東郡城陽縣的正確寫法當為「成陽」,故址在今山東菏澤東北。當時,還另有一個城陽,地方應當在今山東沂水和沭水流域,相當有見識的看法,只是還有些模糊。
而項羽呢,他雖然取得了巨大的軍事勝利,收服了楚國的失地,重新奪回了楚漢戰爭的主導權,但他的損失卻是更為巨大的。首先,他失去了雍、塞、翟、河南、河內、韓等大量重要與國,不得不從此面對穩固地佔有蜀漢關中地區的強大敵國——漢王國。其次,彭城之戰後,項羽失去了一國主宰天下的絕對霸權,不得不容忍齊趙地區和南楚地區的諸侯各國自主獨立,以取得他們的協力,共同對抗以漢為首的敵國。進而,彭城之和*圖*書
戰後,楚軍始終無法越過滎陽西進,在漢軍的堅守之下,被動地陷入於圍城攻堅的長期消耗戰中。從此以後,項羽無法再用他所擅長的奇兵速決的方式攻擊漢軍,逐漸失去了戰略優勢。
史書上說,正在城陽攻擊田橫的項羽得到彭城陷落的消息後,當即部署部下繼續攻擊田橫,自己則帶領三萬精兵經過魯縣——胡陵——蕭縣,對彭城展開攻擊,一舉獲勝。秦的魯縣在今山東曲阜,胡陵縣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南,蕭縣在今江蘇蕭縣東南,這一條路線是當時的交通線路,秦末之亂中,項梁和劉邦軍都曾多次經過,斷無疑問。問題是項羽軍的出發點城陽在哪裡?千百年來都是疑問。這個疑問的解決,不但是復原彭城之戰原貌的關鍵,也是項羽通過奇襲以最小的兵力獲得最大戰果的精髓所在。
正如軍事史家們所指出的那樣,「劉邦雖然在彭城之戰慘敗,損失嚴重,功敗垂成,但他奪得了關中及關東部分極為重要的戰略地區,人力、物力和領土都成倍地擴張,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完全擺脫了鴻門宴前後有可能隨時被項羽消滅的危險境地。」
由此看來,史書上說項羽回師奇襲彭城前,正在城陽攻擊田橫,這個城陽,應當指的就是秦的城陽郡地區,項羽正是從這裡出發奔襲彭城的。
二〇一二年九月,我隨歷史到城陽地區訪古,先到莒縣。莒縣是西周以來莒國的國都,戰國時為楚國所滅,後來歸了齊國。古來的大國宏都,內外兩重的古城,城牆城壕至今殘和-圖-書存。由莒縣沿沂水、沭水間河谷南下,進入臨沂,駐車遙望蒼山、蘭陵,然後西去進入浚河河谷,重走項羽當年行軍路。
浚河下游一段,今稱祊河,在臨沂匯入沂水。沿祊河去費縣,尋得秦漢費縣古城,在河北上冶鎮西畢城村,有殘城基。又去平邑縣,南有南武城故址,一面依蒼山為屏障,三面夯築環形城牆,珍奇而壯觀,歷史從春秋到秦漢延續至北齊。浚河發源於平邑北部山裡,往東南流向費縣,南武陽故城在河西的仲村鎮北昌樂村,遺址在田野間。西去不遠,即是秦漢卞縣故址,在泗水縣泉林鎮,泗水的源頭所在。
自唐以來,歷代史家多以為,項羽回師出發的城陽,是秦的東郡城陽縣,故址在今天的山東省菏澤市東北。不過,楚漢相爭時,東郡屬於楚國,項羽深入齊國討伐田氏兄弟,怎麼可能滯留在楚國國內攻擊田橫?這是第一個疑問。第二個疑問是:項羽由東郡城陽縣奔襲彭城,怎麼也不可能先東去魯縣,然後再返回來經過胡陵,攻取蕭縣,由如此繞來繞去的路線攻擊彭城,可以說是不但違背基本的軍事常識,而且毫無突然性可言,斷不可信。
項羽攻齊,齊國敗退,田榮進入城陽地區,集結力量,再次與項羽決戰,兵敗逃亡被楚軍追殺。田橫抗擊楚軍,仍然以城陽地區為根據地,依托沂蒙山區,集結堅守,頑強抵抗。三年以後,韓信進軍齊國,攻陷臨淄,齊王田廣先是退走高密(今山東高密),濰水大敗後再退走城陽,也是將城陽作為避難之處以及東山再起的復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