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垓下決戰
七、垓下行

項羽一生中,唯有一位紅顏相隨,這就是虞姬。關於虞姬的生平,史書上寥寥數語,「有美人名虞,常幸從」,留下她恩寵無盡的身世。垓下突圍前,項羽慷慨悲歌,呼喚「虞兮虞兮奈若何!」,反覆「歌數闋,美人和之」,勾畫她訣別無依的音姿。如此缺一漏萬的古史記載,自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垓下在哪裡?古往今來,多說在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我去韋集鎮,在一望無際的淮北原野上,尋得一塊小小的石碑「垓下遺址」,由靈璧縣人民政府所立。石碑在路北,無聲無息,默默藏身於田地樹叢裡。路南開闊,平地中有連綿突起的土丘,傳說是垓下之戰死難將士的埋骨塚。小河中摸魚的農夫為我道說:進去過,是古墓,磚石砌成的,有壁畫。想來,當是東漢墓。
我更願意相信項羽帶走的是虞姬的青絲秀髮,一直珍藏到東城。東城快戰前,秀髮由項羽懷中撒出,青絲化作白花,化作白鳥,化作白雲,引來一場白雪……這場神奇的天變異動,成為項羽認定天命的契機,他決心與虞姬同去,永不分離……hetubook.com.com
於是去固鎮縣,剛剛得到消息說,在濠城鎮發掘出古城,可能是垓下城遺址。濠城鎮在沱河南,古城遺址邊鄰沱河,四面圍有夯土城牆,城門四開,引沱河水環繞做護城濠,是一處淮河平原上難得的完整古城址。古城堆積的文化,從石器時代到戰國秦漢,至今依然保留著封閉聚居的村落形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垓下城在洨水南。沱河應當就是古代的洨水,打開隨身攜帶的《水經注圖》對比,紙上實物,田野書齋,一種物我契合的歡娛,由河水浸潤而來,由城址生發開去,穿透紙背,踅入心來。
秦漢東城縣遺址在油坊李村,石碑就立在城牆上,「東城遺址 安徽省人民政府一九九八年五月」。村落農居,清爽亮麗,走進院落,鋪路的都是秦磚漢瓦。村西有河,隔河是二龍鄉潭村,有虞姬墓,因為道不同,昨日午後先去過了,一座巨大的封土堆,直徑近七十公尺,高達二十餘公尺。唐代學者張守節《史記正義》www.hetubook.com.com引地理書《括地志》說:「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就是指的這裡。觀望想來,應當是漢代王侯級的大墓?
脫出陰陵,折回定遠,次日一早,再循項王足跡直奔東城而去。東城遺址在定遠東南大橋鄉,距縣城五十餘里。正當趕集的日子,殺豬宰羊,吆喝叫賣,人來人往,讓我想起當年豐邑沛縣的集市,也想起故鄉成都郊外的鄉鎮,賣肉的彷彿樊噲,買魚的宛若陳勝吳廣,至於那問價尋貨的少年,恍惚中有自己兒時的身影。
固鎮縣與靈璧縣本是一個縣,後來分開。沱河是兩縣的界河,河北是靈璧,河南是固鎮,靈璧的韋集鎮與固鎮的濠城鎮隔河相望,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淮北平原,千年的古戰場。以今度古,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淮海戰役在這一地區展開,三十年代的台兒莊戰役也在這一帶拉鋸。古往今來,數十萬大軍的決戰,都要有廣闊的戰場擺開軍隊,戰事的展開也一定在多處進行。連綿不斷的戰役,到了古代史家惜墨如金的筆下,常常成了語焉不詳的套話。文言文和_圖_書無法表達詳情細節的局限,現代的治史者一定要深思。
兩處虞姬墓,都出於傳說。傳說的內容大都不可靠,傳說的心思往往很真情。有傳說虞姬在垓下自殺,悲痛的項羽帶走了她的頭。我願意相信虞姬被項羽埋葬在垓下,那就是靈璧的虞姬墓。我更願意相信項羽帶走的是虞姬的青絲秀髮,一直珍藏到東城。東城快戰前,秀髮由項羽懷中撒出,青絲化作白花,化作白鳥,化作白雲,引來一場白雪……這場神奇的天變異動,成為項羽認定天命的契機,他決心與虞姬同去,永不分離……
淮南是另一番景象,河道水田池塘,稻米竹葉蓮香,南北中國的氣候分野,東部的邊界就在淮河線上。進入鳳陽縣,朱元璋的故鄉,匆匆不敢停留,直奔定遠縣而去。一路上,地勢漸漸低下,緩緩向東南展開。車上追思回想,項羽隨同項梁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挺進淮北,彙集各路英雄豪傑,浩浩蕩蕩往高處走。事不過八年,又統領八百殘部渡淮河回歸江東,一路損兵折將,如江河日下往低處流。何等不同的境況,何等不同的心境,西北和圖書高東南低的地形,也與中國歷史征服的趨勢同一走向?
到了定遠縣,秦漢的陰陵和東城,縣城都在境內,項羽生命最後的時光,都揮灑在這一帶的山山水水。扎扎實實住下來,又讀文獻,再查地圖,文管所的朋友,一早就來催行。出縣城,走西卅店,經太康鎮,北上進入靠山鄉。昨夜風雨,今日道路泥濘,棄車步行到古城集村,尋得漢代的陰陵故城。
感銘中遙想當年,四面楚歌之夜,項王別離虞姬,統領八百騎士潰圍南走,正是應當出垓下南門。於是我等一行,驅車出南門尾隨歷史而去,過澮水穿越五河縣,直趨淮河。淮河水勢浩蕩,舟行船往,想項羽當年,渡淮後僅剩百餘騎,消失的七百名騎士,究竟是死於突圍的戰鬥?抑或是葬身淮河波濤中……?

二〇〇七年八月,我追隨項羽足跡到垓下,行色匆匆。從徐州楚都出發,走曹村,過符離,下薪縣,村村鎮鎮,都是歷史地名。到靈璧縣,訪虞姬墓,一步一步走進那段歷史。
民間傳說,多在似有似無之間,無中生有的事情少,附會添加的傳聞多,自有和圖書生成的歷史。陳鐸祠的傳說,當由項羽迷路的故事而來,據當地人說,陰陵城西一帶,從前皆是水塘濕地,難道是《史記》所記的大澤?我惆悵西望,想到迷路的項羽在大澤中看到了什麼?或許是躲避戰亂的苦難民眾,對於楚國楚王的失念和絕望……
據當地耆老講,抗戰前南城門還在。我等依依穿行古城,到村南口,城牆高處樹蔭中,立有石碑一座,「垓下城遺址 安徽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七月三日公布」,誠然信哉!
秦漢時代有虞縣,在今河南虞城縣北,古為虞國。以姓氏推想,虞姬或者是古來虞國王族的後裔?兩千年來,流傳有兩座虞姬墓,一處在剛才說過的定遠縣二龍鄉潭村,還有一處在先前去過的靈璧縣。
古城集村地勢高敞,如同垓下城一樣,如今也是一孤立的自然村落,有城牆遺留,護城河舊道,一九九一年八月定遠縣人民政府在村口立有石碑「陰陵城遺址」。村中有古建廢墟陳鐸祠,別名霸王祠,傳說當年項王逃亡到這裡,被陰陵農夫陳鐸所欺,誤入大澤,被灌嬰追及,陳鐸後來受劉邦封賞,修建祠堂流傳至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