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人心者失天下。歷史的後來者,不可不警惕深思。
決定性的錯誤往往是錯誤連鎖的開端。新安坑殺秦軍降卒,使項羽無法在關中生根立足,不得不放棄秦國,回到徐州建立西楚。回到徐州的項羽,不得不驅逐已經定都徐州的楚懷王,由此而失去了擁戴懷王的楚國舊臣的人心,促成陳嬰和呂青等人後來紛紛離去,也埋下了與范增決裂的種子。項羽在徐州,遠離三秦蜀漢,為了彌補地理上的不利,他吞併魏國,將魏豹分封到河東,又將韓王韓成殺害,有意吞併韓國,由此失去韓魏兩國的人心,不但促成魏豹背楚,彭越生亂,也促成張良與韓王韓信死心塌地跟隨劉邦,又為自己製造了新的敵人……
項羽二十四歲隨同叔父項梁起兵會稽,成為楚軍副將。二十七歲在鉅鹿全殲秦軍主力,主宰天下,自封西楚霸王。二十八歲以三萬精兵擊潰五十六萬劉邦聯軍,達到軍事生涯的頂峰。三十二歲垓下戰敗,亡走烏江自殺身亡。他那短暫的一生,宛如流星劃過長空,輝煌炫目,轉瞬即逝。
在司馬遷的總結中,明確地指出了項羽之所以失敗的四個原因。一、背棄關中回到楚國,是說項羽不繼承秦國西都關中,而是自王梁楚東都彭城,hetubook.com.com犯了戰略地理的錯誤。二、放逐義帝自立為王,是說項羽不能妥善對待舊主楚懷王,引發以下尅上的政治風潮,犯了政治倫理錯亂的錯。三、以功高勞厚自傲,行事逞一己的私見而不師法古人,是說項羽犯了固執己見和不向歷史學習的錯誤。四、一意以武力經營天下,自稱霸王之業,是說項羽犯了迷信武力而忽視政治的錯誤。
對照韓信和司馬遷對項羽敗亡原因的意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認定項羽放棄關中定都彭城而犯了戰略地理錯誤,處理懷王不當而犯了政治倫理錯亂的錯誤,迷信武力而忽視政治的錯誤上,兩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項羽國破身亡的命運,決定於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楚國眾叛親離,幾乎喪失了所有的盟國,不得不孤軍與諸國聯軍奮戰。垓下之戰,指揮聯軍擊敗項羽,決定項羽敗亡命運的人,正是預言項羽必敗的韓信。偉大的韓信,他不但自身就是項羽所失的人心之一,也是促成項羽命運轉化的關鍵性人物,他認為項羽必敗於「失人心者失天下」的話,不但來自於他的睿智,也來自他親身的體驗,不可不謂是貼近歷史的至理名言。
韓信上「漢中www.hetubook.com.com對」時,楚漢戰爭尚未爆發,項羽攜分封天下的威勢,手握重兵,坐鎮徐州,君臨天下,正處在西楚霸王的極盛蜂巔。在這個時候,韓信為什麼會說項羽已經失去了天下的人心呢?韓信的話,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實有所指,指的是項羽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首先失去了秦國人心的事情。他在「漢中對」的後半段明確指出:「二十萬將士,在新安被項王使詐坑殺,唯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脫逃,秦人怨恨這三個人,痛入骨髓。如今,項王強以威勢封三人為王,得不到秦人的擁護和愛戴」,換來的都是秦國人心的背離和仇恨。
司馬遷的總結,寫於項羽敗亡百年以後,是歷史學家整理文獻,回顧往事的結論。在項羽敗亡五年以前,偉大的軍事家韓信曾經精闢地分析過項羽的為人行事,預測項羽將會由強轉弱、最終敗亡。韓信的這個分析和預測,見於他出任漢軍大將前向劉邦呈述的滅楚戰略方策「漢中對」。在「漢中對」中,韓信陳述項羽必敗的原因說:「項羽雖然稱霸天下臣服諸侯,卻不據有關中而定都彭城,這是他的第一個失誤(戰略地理)。項羽背棄懷王之約,以自己的好惡裂土封王www•hetubook.com•com,諸侯心中不服,這是他的第二個失誤(分配不公)。項王將舊主懷王驅逐到江南,新封諸侯紛紛效仿,也都驅逐舊主,搶佔肥美的土地,這是他的第三個失誤(政治倫理錯亂)。項王所到之處,沒有不摧殘破滅的,百姓都怨恨,人民不親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而已。這是他的第四個失誤(迷信武力)。」
司馬遷是歷史學家,他從歷史的事後發展和前後貫通的歷史視野,補充了項羽固執己見和不向歷史學習的錯誤,在《史記》的其他篇章中,他曾經多次批評項羽不採納范增的意見和不學習周秦成功的經驗,進一步做了具體的說明。韓信是歷史的當事人,「漢中對」是韓信當面呈述給劉邦的滅楚方略,其中強調的項羽背棄懷王之約分配不公的過失,是直接針對劉邦被不公平地分封到巴蜀漢中而言的,是站在劉邦的立場強調反楚的法理依據,未必是項羽失敗的原因。如果從總結歷史教訓的角度上看,鴻門宴沒有誅殺劉邦,大分封沒有對劉邦採取更為嚴厲的防範措施,比如將劉邦分封到巴蜀而不追加漢中,才是項羽敗於劉邦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在總結了導致項羽敗亡的四大原因後說:項羽在不過五年時m.hetubook.com.com間內,國破家亡,身死東城,至死不覺悟不反省不自責,大過大失中宣稱:這是「天要亡我,而不是用兵的過失」,豈不荒謬!他透過批評項羽的謬誤,引出了天意的話題,委婉指出並非是天要亡你項羽,而是另有原因。韓信直接明確,他在指出導致項羽敗亡的四大原因後說:「從整體上來看,項王名義上是天下的霸主,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他的優勢容易轉化為劣勢。」他睿智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的向背是命運轉化的決定性條件。
人心是什麼?人心就是眾人之心,體現在臣,就是臣心,體現在軍,就是軍心,體現在民,就是民心,民心是最大的人心。人心可察可用,人心多變如水,人心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泛舟掌舵的人,熟悉水性則順水乘風,往往事倍功半,不察水性則逆流頂風,難逃折楫沉舟。領軍治國的人,體察人心則定國安邦,不察人心則難逃國破身亡。
我在本系列的第一部《秦崩》中寫道:「新安坑殺降卒,使項羽失去了秦國人心,斷絕了項羽入關以後在關中立足的可能。新安坑殺降卒,埋下秦國人民仇恨項羽的種子,使秦國軍民從此敵對於項羽。二十萬秦軍被坑埋於新安地下,數
和_圖_書百萬敵對軍民被製造於秦中地上。在爾後的楚漢戰爭中,秦國軍民死心塌地跟隨劉邦與項羽血戰死鬥,關中成為劉邦穩固的根據地,秦人秦軍成為漢軍的主力部隊,歸附劉邦的秦軍將士們最後追擊項羽至烏江岸邊,將項羽分屍斬首,種種曲折歷史的事由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這裡。可以說,新安坑殺秦軍降卒,是項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誤,是項羽由盛而衰的轉折、失敗的起點。」
寫完《楚亡》以後,項羽為什麼失敗的問題一直盤旋在我的腦際,千頭萬緒,千言萬語,不知從哪裡說起?
司馬遷總結項羽的一生說,秦末群雄並起,爭奪天下的豪傑不可勝數。項羽沒有尺寸的封土領地,乘勢崛起於里巷民間,不過三年時間,統領六國聯軍滅亡秦朝,號令天下分封王侯,被稱為「霸王」。地位雖然不長久,也是近代以來未嘗有過的事情。不過,項羽背棄關中回到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當各國紛紛仿效背叛時,他怨恨不解,不也是自困自惱嗎?以功高勞厚自傲,行事逞一己的私見而不師法古人,一意以武力經營天下,自稱霸王之業。不過五年時間,國破家亡,身死東城,至死不覺悟不反省不自責,大過大失中宣稱:這是「天要亡我,而不是用兵的過失」,豈不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