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一不做二不休,居然還打算將交換費用繳款人的資料輸入機器中。交換費用高達上百萬元,可是一點都開不得玩笑的。當然,可憐的史提夫根本不可能付得起——甚至還可能因此坐牢。
吉卜實在是壞到了骨子裡了:他決定採取最自私的做法,於是開始輸入史提夫的姓名和學校地址,但不一會兒便停下手來。如果他要把自己轉移到史提夫的身體中……
他豈不是應該讓帳單寄給即將被史提夫接收的吉卜,而不是寄給即將佔據史提夫身體的自己?
吉卜博士是一名大學教師,乏味hetubook.com.com
醜陋,喜歡穿著粗花呢西裝。他在學校的科學園區裡發現了一部「身體交換機器」,經過一番天人交戰之後,終於決定要試一試。他自己進入其中一個交換室,要把自己的心智轉換到身在另一個交換室裡的史提夫身上。史提夫是吉卜的研究生,雖然年輕英俊,頭腦卻不太靈光。
為了解釋這種現象,英國哲學家威廉斯發明了一種交換機器,可以讓人交換知識、記憶和思想。他打算一舉解決這個問題,確切指出「人格同一性」的基本要素究竟是能夠探討康德思想的心智www•hetubook.com.com能力,還是身為美式足球隊隊長的壯健身軀。
史提夫認為自己能獲得老師的知識能力加持,因此非常興奮。不過,吉卜的意圖其實頗為邪惡:他要用自己的心智佔據這名年輕學生的身體,並且讓倒楣的史提夫接收他老邁的身軀。機器的控制台上有幾個選項,可以讓他選擇轉移自己所有的能力或所有的記憶,甚至所有的個人癖好。
實驗所需的特殊器材:一部身體交換機器
我腦中若干原子的運動,和外界無法定義也無法否認的事實之間,究竟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我會感到疼痛,產生欲求,嚐到甜味;又為什麼會聞到花香,聽到樂音,看到顏色呢?和_圖_書
不過,這個問題的哲學意涵仍未窮盡,就算今天的科學聲稱能將這兩種同一性視為一體也是一樣。誠如十九世紀生理學家杜布瓦雷蒙(Emile Du Bois─Reymond)所寫的:
實際上,我在這裡將威廉斯的實驗稍微加油添醋了點。如果吉卜選擇將自己所有的記憶、能力與個性都轉移到史提夫身上,那麼,他把帳單(以及隨之而來的徒刑)丟給那個外表是老邁的「吉卜https://www.hetubook•com.com」,內心實際上卻是史提夫的倒楣鬼雖然不道德,卻是頗為聰明狡猾的做法。這時候,「真正的吉卜」就能披著史提夫的外表偷偷溜走,不必付出任何代價。這種做法符合我們直覺的想法,也就是「人格同一性」其實是心智特質,而不是身體相貌。所以,這則故事也就沒有什麼問題可言。
交換身體(或是心智)的故事很多,不只哲學如此,在民俗傳說及科幻小說中也屢見不鮮。就連亞里斯多德也思索過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本質」,推想他們兩人的本質有沒有可能是同一樣東西。洛克也講過一則深具開創和*圖*書性的故事,敘述王子和鞋匠醒來後發現兩人身體互換,藉此說明人的「同一性」(identity)其實是心智特質,而不是身體相貌。
不過,要是機器將吉卜的心智傳給史提夫之後突然故障,導致外表是吉卜的個體還是保有原本的心智,那會怎麼樣呢?或者,如果機器只是清除了吉卜的心智內容,卻沒有對史提夫造成任何改變,只是讓他對於交換失敗覺得惋惜,那又如何呢?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認為真正的吉卜還是存在,只不過他僅剩外表的軀殼,而且還禍不單行,從此落入破產的命運。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