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簡介

詩和詞,是文學中語言最精美的,也是情操最溫厚的,願我們在欣賞詩詞中,培養一顆精美溫厚的靈心吧!
有許多詞調像「滿江紅」、「水調歌頭」、「八聲甘州」、「六州歌頭」等,一望而知是受外來樂的影響。音調必然是高頏或沉雄,宜於抒寫滿腔悲壯或鬱結。但才氣高的詞人,有時戲用此類調子寫兒女情長,以寄託個人難以明言的感觸。例如辛棄疾的「金縷曲」:「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吳蘋香的「滿江紅」:「翠影自憐雙袖薄,病魂已約三秋老。」等句,以豪放的調子寫纏綿的情意,讀來也別饒情味。打個比喩,像平劇中的靑衣花旦反串老生武生,雖不當行,也一樣出色呢。
江畔誰人(竹枝)唱竹枝(女兒)。
前聲斷絶(竹枝)後聲遲(女兒)。
怪來調苦(竹枝)怨詞苦(女兒),
多是通州(竹枝)司馬詩(女兒)。
雨霖鈴:楊妃外傳載,貴妃於馬嵬坡前自縊以謝國人後,明皇悲痛萬分。幸蜀時行經棧道,在霖雨中聽到凄淸的鈴聲,心中悼念楊妃,因自作雨霖鈴曲。正是白居易長恨歌中所說的:「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杜牧之也有詩記其事:「零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行雲不下朝元閣,一曲霖鈴淚數行。」
像這類詩調中所含的故事,雖千載後讀之,猶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而俯仰低徊不已。
拼今生對花對酒。爲伊淚落。
詞的名稱,因配音樂歌唱而稱「曲子」或「倚聲」以外,文人們還稱之爲「詩餘」。這就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是許多詞調,都由詩變化而來,例如「生査子」無異於五言絶句。「浣溪沙」是由七言絶句化出,只在第二句第四句下各重複一句。「鷓鴣天」則由七言律詩化出,將第五句七字改爲三字兩句。原因之二是儘管詞是如此的流行,而士大夫階級總認爲是詩之餘緒,是不登大雅的小調,含有輕視的意思。其實詞的創作,完全是配合音樂歌唱,適應社會需要。從律絶中脫化而出也好,另製新詞也好,詞和古代的樂府歌辭或唐人律絶,都是並行不背,無分軒輊的音樂文學。
詞與詩固然是一脈相承,但二者風格迥異,詩可以直抒胸臆,詞則愈含蓄愈好,詩可儘量用典,詞則以少用典爲上。
邊上有圈(有雙底線)的字必須用去聲。
中唐以後,此風更盛。唱的時候,爲了婉轉動聽,歌者往往在二句之間加上和聲或泛聲,就是眾人相和的聲調。久而久之,教坊樂師爲了儲存泛聲,就在該處塡上實字,即所謂「襯字」。漸漸地,詩的句法就起了變化而成爲參差不齊了。詩人們因此就索性自己來創作長短句有變化的新詞,像張志和的「漁歌子」,白居易的「憶江南」、「長相思」、「花非花」等,都和*圖*書是傳頌一時的新體詩詞,而且漸漸創始了「詞」的形態。
又如李淸照「永遇樂」中的結句:

詞與詩

王國維「人間詞話」以最精簡的幾句話,把詩與詞作個比較。他說:「詞之爲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要眇宜修」的意思,就是纏綿婉轉,含蓄蘊藉。許多感情,許多意境,在詩裏所不能表達的,在詞裏都可曲曲折折地表達出來。卻又不像詩說得直率、淺顯。所以說「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不是「不能」,而是「不肯」。故意使那一份低徊往復之意,隱藏於字裏行間。讓讀者深深品味,別有會心。
又如劉禹錫的一首柳枝:
進入五代以後,句法和韻腳也漸多變化,例如顧敻的「荷葉杯」:
其實柳枝詞在隋煬帝時就有人唱了。例如無名氏的「送別詩」:
菡萏香連十頃陂(舉棹),
小姑貪戲採蓮遲(年少)。
晚來弄水船頭濕(舉棹),
更挽紅裙裹鴨兒(年少)。

詞調的故事

詞調亦稱「詞牌」據康熙欽定詞譜所收,共有八百二十六調,二千三百零六體(因其中有攤破、減字等變體),可見詞牌之複雜。每個詞牌有其樂譜,詞人用某詞牌,只爲表示其作詞時所依據之某樂譜,與內容並無關聯。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不得隨意更改。押韻的位置也不同。凡是押韻之處(稱韻位),都是音樂上必須停頓的地方。每調的節奏不同,停頓之處也就不同。懂得音樂的詞人,就會依填詞當時所欲賦的對象或情況,以及自己心情,來選詞牌。例如賀人新婚或寫閨中濃情密意的,可用「相見歡」、「點絳唇」、「眼兒媚」或「賀新郎」。賀壽的就用「千秋歲」,描繪醉態的就用「醉公子」,賦別離情緒的可用「金縷曲」(亦即「賀新郎」或「賀新涼」),寫一種旖旎風光的可用「巫山一段雲」,詠漁翁優遊生活的,可用「漁歌子」,懷念故鄕風物的可用「憶江南」,寫夜闌人靜的情調,可用「更漏子」,描寫水仙姿態的,可用「臨江仙」,寫重陽登高,可用「高陽臺」等等。因此,凡是調名與詞意符合的,可稱「本意詞」。但後來也往往只用調名,內容不拘了。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樂譜失傳之後,詞就完全詩律化了。所謂詩律化就是只能從字句聲韻方面建立自己的一套格律,這樣的詞譜就和近體律絶的聲調譜差不多,而和歌唱完全脫離了關係,只在文字本身上發揮其音樂效果了。這類詞譜的産生,最初是明朝的張綎。他編撰了一本「詩餘圖譜」,列出各種詞調,在何字邊上註明平仄,用白圈表示平聲,黑圈表示仄聲,半黑半白圈表示可平可仄。和-圖-書給填詞的人許多方便。但仍有不少缺失之處。到了淸朝,萬樹再編了部「詞律」,加以訂正。直到康熙的欽定詞譜,才比較完善了。
現在舉幾個例子作爲比較。杜甫有兩句詩:「花飛有底急,老去願春遲。」是埋怨春天來得太快,也去得太速,春天去了,人也更老了。所以希望春天能暫時停留,含意已相當凄婉。但再看看宋詞人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一連以四句反反覆覆地道出對春的惓戀,一份無可奈何之情,豈僅傷春而已。比起杜甫的兩句詩,便顯得更深遠、更委蜿了。一向都被引用以說明詩詞之不同的是:杜甫的「羗村三首」中句「夜闌更秉蠋,相對如夢寐。」若以晏小山的「鷓鴣天」最後二句:「今宵賸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與之相比,則後者自較前者饒有情趣。因爲「秉燭」是一種簡明的敍事方式,「銀缸照」卻是有光、有影,有閃爍的彩色,予人以鮮明形象。「相對如夢寐」是率直的說出感慨,「猶恐相逢是夢中」則是一份戰戰兢兢的心情,給予讀者的感受自是不同。再舉個例:石曼卿的詩:「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是連續句法,技巧已頗高妙,被他的朋友歐陽修一化開,卻成了「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越發的玲瓏活潑,意味深長。
變化的順序是:由整齊而後錯綜,由獨韻而後轉韻。像「荷葉杯」的句子,就不是七字句。韻也由仄聲然後轉爲平聲。

詞的體裁與詞調

詞的興起,是中國詩歌和音樂密切結合的更一層進步。只可惜到了後來,樂譜喪失,詞人即使按嚴格的陰陽四聲填詞,也只能就文字品味其音樂性與意境之優美了。
詞的體裁,最早的是短短的「小令」,漸漸地有「中調」。兩宋之時,就盛行「長調」。據「詞律」的計算,五十八字以內爲「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爲「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爲「長調」。最短的只十六個字稱「十六字令」。最長的是達二百四十字的「鶯啼序」。像蘇東坡隱括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辛棄疾隱括莊子的「逍遙遊」用的調子是二百零二字的「哨徧」,洋洋灑灑,有如一篇散文詩。
唐朝是一個音樂全盛的時代。其原因之一是帝王對音樂舞蹈的愛好,常命樂官製曲供宮廷嬪妃歌舞。最著名的當然是明皇爲貴妃所製的霓裳羽衣曲,以及爲梨園弟子所製的歌曲。其二是胡樂的輸入更多。像琴、簫、笳、橫笛、琵琶等,更激發宮廷與民間對新樂的愛好,作歌詞之風也更盛了。其三是佛教音樂梵音的輸入,也可能使中原樂曲多少受到感染而創作新聲。其四是近體詩即律詩絶句的產生,這是唐代詩人在詩歌上最大的貢獻。他們不但使詩歌與音樂有了密切的配合,而且從文字本身的四聲音韻和句法的格律上,產生獨立的音樂美感,而不必完全依賴音樂。當時政局安定,社會歌舞昇平,教坊樂工們就大量採集里m.hetubook.com.com巷歌謠,製曲供歌人歌唱。但這些歌詞都比校俚俗,於是許多較高雅的歌姬們就紛紛歌唱詩人墨客的絶句(這些絶句音調鏗鏘,因此後人常稱音調美妙的絕句爲有「唐音」)。詩人們也以自己的作品能多多被歌唱爲榮。像王昌齡、王之煥、高適三人在旗亭,就是以畫壁計算來打賭,看誰的詩被唱得最多爲勝利,可見他們作品流行之廣,唱詩風氣之盛。
一斛珠:明皇自寵幸貴妃以後,不由得冷落了高潔自持、孤芳自賞的梅妃。有一天,明皇在花萼樓上忽然想念起梅妃來,正値番邦使臣進貢珍珠,明皇就命揀一斛最圓潤的珍珠賜與梅妃,梅妃睹物思人,百感叢生,遂作詩一首回報明皇:「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涙濕(或作暗)紅綃。長門鎮(或作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明皇讀詩後,慚感交集,乃命樂工譜一曲,調名「一斛珠」。

詞的名稱

詞的大概,已如上述,現在再來說幾則有關詞調的凄美故事,以引起靑年讀者們對詞的興趣:
倒數第二字必須去聲。否則就不協律。這樣嚴格的好處是,詞也可以由文字本身的音韻之美獨立出來,不必全賴音樂配合。但也因過分講求音韻之美,反而損害了詞的自然美。
塞北梅花(竹枝)羗笛吹(女兒)。
淮南桂樹(竹枝)小山詞(女兒)。
請君莫奏(竹枝)前朝曲(女兒),
聽唱新翻(竹枝)楊柳枝(女兒)。
特別値得一提的是,白居易與劉禹錫二人更創作一種叫做竹枝、柳枝的歌詞。其形式也是七言四句,與絶句極相似。不同的只是在每句第四字下加「竹枝」二字,第七字下加「女兒」二字,乃是指明此處當加和聲。至於詞的內容,則比絶句更淺白接近口語。例如白居易的一首竹枝:
我想詞之所以比詩婉曲多姿,還是與詞的合於音律有關。歌唱能唱出心聲,九曲廻腸的纏綿情意,必須以一唱三嘆的音樂傳達。晚唐的溫庭筠,就是懂音律的,他代歌姬作詞,道出女兒家的心情。北宋的柳永,更是個音樂家。溫庭筠的詞,收入「花間集」中有六十六首之多,是他樹立了「小令」的規模,可說是草創時期的大功臣。柳永則是慢詞的大師。至於周美成與姜白石,更是精通音律的大詞人。姜白石曾有一首特爲美人度曲的詩:「自製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行盡松林路,回首煙波十四橋。」讀來令人神往。前文曾提到他的「暗香」「疏影」詠梅花詞,便是他的自度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詞不但本身是歌曲,就連詞前面的小序,也是最精美的散文詩。作詞有長序,是姜白石的特色。
所以到了晚唐,竹枝詞作得更多。像皇甫松不但作竹枝,還作了「採蓮子」:
非常的玲瓏可愛,卻又帶點輕微的感傷。文字形象化,音調又美,簡直就是唐人絕句。據說是老百姓因隋煬https://www.hetubook.com.com帝巡遊無度,民間困苦不堪,所以作了這首柳枝盼望他早點回朝。此詞收在「古詩源」中,可稱得壓卷之作,也可以說是竹枝柳枝的濫觴。
厨川白村氏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詞是文學中最足以象徵苦悶抑鬱的。因爲詞的本色是婉約、蘊藉、柔媚與纏綿,尤其是「小令」。例如五代詞人牛希濟的「生查子」:「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一對情人離別時,回過頭來再三叮嚀,不明言對戀人如何思念,卻只說惦記她所穿的綠羅裙。惦念綠羅裙,連和羅裙顏色相似的芳草也憐惜起來了。也可以解作女的盼望對方千萬別忘記她,不但不忘記,連和她羅裙一般彩色的芳草也應當憐惜。這是多麼纏綿的情意,比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含蓄得多了。又如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是何等溫柔敦厚。馮延巳的「起舞不辭無氣力,愛君吹玉笛」,有一份「士爲知己」的高潔情操。就連「換我心,爲你心,始知相憶深」,雖淺顯近於口語,也比時下流行歌曲中「我愛你愛到死」含蓄典雅多了。書至此,不禁想起數十年前恩師夏承燾先生的啟迪,他說:「你不一定要做詞人,卻必須培養一顆溫柔敦厚、婉轉細膩的詞心。對人間世相,定能別有會心,另見境界。正如你不必是一個宗教信徒,卻必須有一顆虔誠、懇摯的心,才能多多體驗人情,觀察物態。」
詩歌與音樂,原是不可分離的。我國古典文學詩經中的國風,就是表達心聲的民間歌謡。當時歌唱的音調一定是非常動聽的,歌詞一定是非常口語化的。大家彼此唱和,一聽就懂,才會愈唱愈多,愈唱愈普遍。採詩之官依音調語言記錄下來,才成爲文字上的詩。經孔子編訂以後,「一一皆絃歌之」,作爲他的教學教材。到了南方的楚辭,人民對山川神祇的想像更綺麗,其中的九歌就是祭神時的舞曲,配上舞蹈,音樂的變化當然更複雜、更美妙了。漢代的樂府,就是皇家音樂院。主持樂府的樂官,依據當時的需要和詩人所作之詞製作了各種樂譜,詩人們也有按樂譜再作歌辭的,這些歌辭就是樂府歌辭,也簡稱樂府。像「郊廟」、「燕射」、「舞曲」等歌辭是爲皇家貴族而製作;「相和」、「淸商」和「雜曲」是採集的民間樂曲,如同今日的民謡或流行歌曲,是最有意義的一部分。「鼓吹」、「橫吹」曲辭則是根據西域輸入的歌曲,所用樂器不同,更是另有特色。漢以後至魏晉南北朝,這類樂府非常興盛。
有的詞調,卻是從詩句中掇取的,例如「滿庭芳」取自「滿庭芳草易黃昏」,「踏莎行」取自「踏莎行草過淸溪」,「西江月」取自「如今只有西江月」,「玉樓春」取自「玉樓妝罷醉和春」。這些樂譜之製作,想來也是配合當時詩中所詠的情景的。可惜樂譜都已失傳,後人只能於詞調中想像其旖旎風光了。
竹枝、柳枝詞是當時盛行的調子,但歌人們稱詩人所作的歌詞爲「詩客曲子詞」,以別於教坊和圖書樂工採里巷歌謠所作的歌詞。但無論是詩客曲子詞或里巷歌詞,所配的音樂主要的都是燕樂。燕樂即是從西域傳來的北方民族的音樂,樂器是以琵琶爲主。琵琶音律多變化,共有二十八調,可以撥彈出多種美妙樂曲。白居易、劉禹錫、元稹等詩人都深爲愛好,常有描寫彈琵琶的詩篇。這使得詩人文士與民間音樂愈發密切結合,也促進了晚唐五代詞快速的發展。
楊柳靑靑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非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詞的形成,既然是由於音樂的興盛和歌唱的需要,所以詞亦稱曲子,或稱倚聲。作詞的要照譜一一塡入,所以叫填詞。全唐詩末附詞十二卷。有序云:「唐人樂府,元用律絕雜和聲歌之。其並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爲之塡詞。」因此詞的格律,比詩更嚴格,而且愈來愈嚴格。經北宋到南宋,不但講究四聲,還分別陰陽,以文字的聲調來配合樂譜的聲調,在音樂吃緊之處,更須嚴辨字聲,以求協律。詞人們也越加從每個字的音樂性上下工夫。講究到某調某句某字必須用第幾聲,例如周邦彥「解連環」中的結句:
這是描寫村中少女採蓮的活潑歡樂情態,詞句比竹枝還要口語化,也更能傳神。它和竹枝不同的是加唱和聲的地方不同,是在第一、三兩句下加「舉棹」二字,二、四兩句下加「年少」二字,表明此處有和聲。
詞又稱「長短句」,是因爲句法參差,與律絕的固定字數有別。但詩經、五七言古風也有長短句,所不同的是詞是按聲填入,不得任意長短。這也是詞的形式特點之一。宋人詞集稱長短句者如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秦少游的「淮海居士長短句」等。
但也有先作了詞然後再配樂譜的。例如姜白石最有名的自度曲「暗香」「疏影」,他顯然是先寫了詠梅花的兩首長調,題目是用的梅妻鶴子隱士林和靖的詠梅詩:「疏影橫斜水淸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然後再作曲配合。這兩首詞實在太出名,後人凡詠梅花的,總會立刻想到此二詞而予以引用。還有他的「長亭怨慢」,在序文中也說是先有詞後製譜的。這種先作詞後作譜的好處是詞意不必受拘束,可以盡情發揮。但先決條件是詞人必須也是作曲家,至少是熟諳音律的,否則由別人來配譜,總覺格格不入吧。

詞的形成

春盡小庭花落。寂寞。憑檻斂雙眉。忍教成病憶佳期。知摩知。知摩知。
歌發誰家筵上。寥亮。別恨正悠悠,蘭釭背帳月當樓。愁摩愁,愁摩愁。
荔枝香:唐明皇爲慶祝貴妃的生日,命樂工制新曲演奏以博貴記歡心。曲成後想不出詞名,正巧南國使臣進貢新鮮荔枝,因爲貴妃是最喜歡吃荔枝的。明皇遂題名此曲爲「荔枝香」。杜牧之有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道荔枝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