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誠可貴,創造價更高」,在愛情與創造之間,卡蜜兒最後選擇了後者。她決心抛棄陷入羅丹的肉體與靈魂,尋找自己的創造之路,或者說經由創造來撫慰自己在愛情上受創的心靈。
對卡蜜兒來說,羅丹是讓她傾倒與仰慕的「天才藝術家」,當羅丹在她面前表露無助的激|情時,她就忍不住要將他摟在懷中,「哺餵」她的天才。
《羅丹與卡蜜兒》這部電影,相當程度的背離了歷史。當然,藝術是「人生的再造」電影工作者為了強調他所信持的某些理念,表達他欲歌諷的生命悸動,多少都會對真實的人生做一些「藝術加工」這點,即使是以寫實為尙的雕塑家——羅丹與卡蜜兒本人都不能免。但《羅丹與卡蜜兒》這部影片要強調什麼?表達什麼呢?它顯然是想站在卡蜜兒的立場來看人生、愛情與藝術。原著書名《一個女人》(Une Femme)似乎更能表達這種觀點。卡蜜兒是一個女人,更是一個藝術家。身為一個女藝術家,特別是在羅丹巨大陰影籠罩下的女藝術家,她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壓力、困惑或掙扎?大概是這部電影主要的著力點。雖然有言過其詞之處,但也許正需要如此,https://m.hetubook.com.com才能黑白分明地呈現生命中慣有的「灰色地帶」,而使它們成為可歌可泣的故事吧!
當卡蜜兒離開羅丹後,即日漸顯露出她屬於女性的獨特創作風格。在兩人最後一次的重逢裡,昔日的癡情狂愛於瞬間就被今日迥異的藝術理念所澆熄。卡蜜兒塑造了一名少女和一名老婦正左右拉扯一名男子的塑像,羅丹憤怒地咆哮它結構的荒謬,指責卡蜜兒不該把她和露絲爭風吃醋的事情放在心上或雕成雕像;但卡蜜兒只是在内心冷笑,因為塑像中的男子並非羅丹,而是卡蜜兒自己身為一個藝術家的「陽性本質」,少女和老婦則分別代表了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在抑鬱寡歡中,「羅丹的熱愛」逐漸變形、轉化成「羅丹的陰謀」,在迷離之中,卡蜜兒開始認為自己未受世人重視,完全是出自羅丹的陰謀。但這也許是對的,因為當卡蜜兒在暗夜以淒厲之聲呼喊羅丹時,「羅丹」這兩個字似乎不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迫害女性」的符號。
對羅丹來說,卡蜜兒也許只是他生命中讓他讚嘆、一時流連的奇蹟;但對卡蜜兒來說,羅丹卻是纏繞她終生的夢魘和圖書,他不只是卡蜜兒的「藝術男神」,更是她的「命運男神」。女人與男人有著不同的心思與命運,當卡蜜兒懷孕時,她要求羅丹和她結婚,但最後卻是由卡蜜兒獨自承擔痛苦,秘密打胎來抛棄他們的「愛情結晶」。如果羅丹「藝術家的才情」讓她喜愛,那麼他「男人的心思」卻也讓她厭惡。
有些女人也許會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以「哺餵」一個令她傾心的天才,像露絲一般。但卡蜜兒不一樣,因為她不只是一個女人,更是一個充滿自我期許的藝術家。
把地獄之門留在人間
卡蜜兒在雕塑史上的地位如何,自有藝評家去論定。這部影片嘗試告訴我們的是,卡蜜兒有讓羅丹自嘆不如之處,羅丹不僅從她的肉體擷取藝術的靈感,而且從她的靈魂盜取了創造的慧思。
這種「天才藝術家」與「靈感女神」間的癡情狂愛,常常被視為「美談」但這可能是男性沙文主義者的觀點。因為在這種「美談」裡,我們看到的常是被捧為「女神」然後淪為「女僕」的女性辛酸淚痕。
結果羅丹到臨死前,尚無法完成《地獄之門》,也許是他失去了昔日的「靈感女神」;至於卡蜜兒,此時正呆坐在和_圖_書精神病院裡,以空茫的眼神望著牆壁,沒有人知道她在想什麼,也沒有人知道她和羅丹,到底誰較接近「地獄之門」。也許,「愛情、痛苦和死亡」只能以無法完成的型態永恒存在著。
露絲只是表面的障礙,更大的障礙也許來自羅丹身為一個藝術家的心性。愛慾常被視為是創造的原動力或者催化劑,譬如一生創造不歇的歌德,每當他的生命及創造力陷入低潮時,就會去從事愛情的冒險,尋找他的「靈感女神」,而進入另一個創造高峯。羅丹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女神」及「女僕」(在他愛上卡蜜兒後,他也跟模特兒胡搞)。
可悲的是,卡蜜兒終究無法擺脫羅丹的陰影。她「心中的男人」雖然決心和羅丹在藝術創作上一較長短,但她「心中的女人」卻始終無法忘情於羅丹。
她的自我實現之夢,竟成了自我毀滅之路。當她創造出最好的作品時,也表現出最怪異的言行,最後,終因精神失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
結合著「力」與「美」的雕刻一向被視為男性化的藝術,從小就愛玩泥巴黏土的卡蜜兒雖是個男性化的女人,但在世人、羅丹甚至弟弟保羅的眼中,她畢竟是個美麗的女人。卡蜜兒作品的展m.hetubook.com.com出,在前期是以「偉大雕塑家羅丹的得意門生」而最後一次則是以「當代傑出詩人保羅.克勞岱的姊姊」為號召的,在男人的世界裡,她和她的創作,都只是「附屬品」,得不到應有的評價。
卡蜜兒不只是女人,還是一個漂亮的女人;她不只是羅丹的學生,更是他的情人。兩人相遇時,卡蜜兒十八歲,羅丹四十二歲,此時的羅丹已大致建立他「現代米開蘭基羅」的崇高聲望,而卡蜜兒也初露頭角,展現她在雕塑方面的才華。雖名為師生,但兩人都不可抗拒地愛上對方。對羅丹來說,卡蜜兒是重燃他生命與激發創造慾的「靈感女神」,在影片裡,我們看到羅丹雕了一大堆卡蜜兒的頭像;而在現實裡,這個時期的羅丹作品中,的確也有一些可見的卡蜜兒身影。
羅丹與卡蜜兒間的愛情,有一個從中作梗的第三者,也就是羅丹的同居人露絲。在這部影片裡,露絲被描述成為一個呆板、凶惡、無趣的女人,但她也曾是羅丹的「女神」,只是因為長期照顧羅丹的生活,在羅丹不得志時自我犧牲地辛勤工作,才成為無趣的「女僕」的。
「我的女兒不是為羅丹而存在的!」
藝術男神竟亦是命運男神
www.hetubook.com.com卡蜜兒的精神失常,讓人想起的似乎不是「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這種浪漫的悲劇,而是「女人與男人有著天壤之別」此一更古老、也更深沈的悲劇。
當卡蜜兒初遇羅丹時,羅丹正開始著手進行《地獄之門》的劃時代巨構。為了卡蜜兒,羅丹特別找了一棟具有浪漫氣息的古老建築做為他倆的工作坊,他們在這裡用激|情從事創造,準備《地獄之門》的各種素材。但此一激|情的創造似乎預示了他們未來的結局,因為羅丹在《地獄之門》裡嘗試表達的乃是「愛情、痛苦和死亡」此一永恒主題。
「我的女兒不是為羅丹而存在的!」當卡蜜兒的父親知道女兒和羅丹「過從甚密」淪為劈柴與燒飯的「女工」,而減少了自己的創作時,如此提醒、激勵卡蜜兒。
但世人卻像羅丹般誤解了卡蜜兒,沒有人請卡蜜兒雕塑,來的都是透過羅丹的介紹或看在羅丹的份上者。羅丹一再想幫助她,但她卻一再回絕。為了「守護」自己的藝術之神,卡蜜兒成了一個在肉體和心靈上「自囚」的藝術家,成天關在斗室裡,用鐵鎚和銼刀來抒發苦悶,以冰冷的大理石來從事悲壯的告白。
天才藝術家與靈感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