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心靈與詩

王先生說,人生有四種境界。呱呱墜地之後,全憑本能存活,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顧當下,不顧久遠,很自私,有時也很殘忍。這是禽獸的境界。慢慢長大了,知道遵守社會規範,知道追求抽象的目標,有同情心,能為別人設想,這是人的境界。智勇過人者要創造一番事業,要掌控一個局面,有時用暴力,有時用陰謀,有時也用道德感召,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橫衝直撞,貫徹自己的意志,這是英雄的境界。
一、本書不是嚴肅的論著,而是文學性的散文,修辭警闢幽默,氣勢跌宕起伏,章法迂迴有致,可作散文欣賞看。
文體:融和描寫技巧和抒情手法的議敘體散文。
書局為王鼎鈞的新書準備了一份簡介,以縮短他的口頭報告,留下更多的時間給讀者來賓使用。簡介是這樣寫的:
可是鼎公說幽默有兩種,一種是寫下來、傳出去,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人,讀了都會心一笑。他說:「這個本事我沒有。」還有一種幽默,像今天的臨場效果,某一句話,某一個動作,只有此時此地我們這一夥人覺得津津有味,為之喜樂歡笑,如果寫下來登在報上,人家看了並不覺得有趣。鼎公說:「臨場效果出現,並不是我的幽默,而是大家的幽默,我適逢其會,做了引子。」此言一出,皆大歡喜。
禽獸不知有法律,不知有道德,不知人際關係。英雄不守法律,不顧道德,不恤人際關係。二者近似。因此,凡進入英雄境界者,要能更上一層,進入聖賢境界,否則只是和*圖*書一隻特大號的猛獸。古人說「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宗教,高級宗教,能提供一個門徑,一種力量,使人從英雄境界進入聖賢境界,《隨緣破密》和《心靈與宗教信仰》兩書的題旨,在這一點上交會。
二、肯定基督教的價值,亦指出基督教義之不足,提議基督教與佛教的某些成分可以互補。


(新書發表會義賣所得,當場全部捐給浸信會法拉盛禮拜堂)
二、創新的見解,如愛仇敵,如有罪,如藝術家之師造化,皆令人有奇兵突出之感,可作腦力激盪看。
內容大要:
世界書局為美國世界日報的關係企業,世界日報是台北聯合報在海外創辦的華文大報。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星期六,下午二時,紐約市世界書局,為王鼎鈞先生的《心靈與宗教信仰》(原名:心靈分享)舉行新書發表會。
這是新書發表會的第一個時段。
愚子
新書發表會由世界日報副董事長、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老作家馬克任先生,於百忙之中撥冗主持,他稱許「鼎公」創作生命堅韌悠長,作品質量俱佳。提到《心靈與宗教信仰》,他說在今天,像這樣能提昇讀者心靈的書太少了!
馬克任先生是個大忙人,於第一時段完成後先走一步,會場峰迴路轉,第二時段開始進行,由紐約「華人學生家長會」會長朱寶玲女士主持義賣。馬會長臨行前首先買去兩本,表www.hetubook•com•com示倡導。朱寶玲女士熱烈推薦鼎公新著是一本超越宗教藩籬的書,文學和哲理交融恰到好處。由於是初版書,收藏價值高,又由作者當場題款簽名,很多人趁此機會買幾本,請作者題下親友的名字作上款,當作聖誕禮物使用。七十本書「忽然」賣光。

這本書還沒有進入紐約的書店,爾雅出版社應作者之請,先空運第一版新書七十本。這批書擺在新書發表會的會場中義賣,得款捐給教會。
時時以作品服務讀者的王鼎鈞,沒忘記來一次「機會教育」。「幽默是可以學習的」,他說,他本來完全沒有幽默的能力,認識了「她」,(他指著自己的胸口)心變軟了,(眾人發出笑聲)先學欣賞幽默,後學製造幽默。心軟而後有善意,而後有同情,而後可以培養幽默感。他反問:「肝膽似硬鐵」豈能幽默?「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豈能幽默?「壯士飢餐胡虜肉」豈能幽默?眾人為之默然。
話題如此嚴肅,會場卻不時爆出笑聲,鼎公有意調劑一下,不時借穿針引線、起承轉合之便,製造喜劇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他對語言文字操控自如,對聽眾心理也十分了解順應。有人問他,他的文章為何不像他的談吐同樣幽默,(其實他的筆調並不缺乏幽默)大家屏息靜待他為自己辯護。
王鼎鈞先生說,情況實在出乎意料。
由於場地限制,簽名到第六十人時便告客滿,耆老、作家、牧師、社區聞人和文學青年濟濟一堂,有幾位佛教信徒hetubook.com.com也來賞光,最稱異數。一位呂小姐來自遙遠的水牛城,她坐了八個小時的火車,眾皆驚歎。
由於眾人左一聲鼎公、右一聲鼎公,鼎公趁此機會再作一次解釋:「鼎公二字本是我的綽號,三十歲就給人家叫上了。」為什麼?他說他讀線裝書食古不化,動輒以大學中庸論事,平時表情嚴肅,從不和年輕的女同事說笑。「那麼你是怎麼結婚的呢?」(眾人大笑,王太太也在座中。)哦!鼎公答得爽快:「我三十五歲才遇見她,第一次見面、第一個念頭就是要跟她說話。」眾人又笑起來。
大家和王鼎鈞一見面,幾乎都首先提及「人生三書」,尤其是《開放的人生》。有人還記得,中國時報以「我們都是看這本書長大的」為主題舉辦調查,《開放的人生》入選。有人能指出,台北某政要在競選演說中使用的那個小故事,分明取自《開放的人生》第五十頁。
然後,讀者作者對話,是這次聚會最有意味的部分。有一位先生(可惜沒有問他的大名)對王先生的作品看得多、也看得細,他提出來的問題,如同博士論文的口試。他問《隨緣破密》把人寫得又厚又黑,《心靈與宗教信仰》又要求人生在世盡善盡美,兩者如何統一?這一問,問出王鼎鈞的一番話來。
最後一個問題:你寫了三十本書,自己認為那一本是你最好的作品?鼎公回答時用頓挫之法,他說這是考古題,(相沿已久的老題目)有標準答案。(https://www.hetubook.com.com頓)那一本是你最好的作品?答案是,(頓)最好的作品我還沒寫出來。(眾笑)別笑別笑,這個回答是誠懇的。從前我也以為這是外交辭令,後來親身體會,一本書,你在寫它的時候,有很高的自我期許,有很好的自我感覺,書出版了。你立刻對它不滿意。(頓)可是作品完成了,一切固定了,你只有遺憾,你只有抛開它經營你的下一本,你相信下一本會更好。在頓挫中,這一番話大家聽得聚精會神。
三、說明宗教境界與藝術境界的互通,力言宗教對作品境界之提昇。
答覆這個問題時,鼎公提到人生另一種分期:二十歲以前為學習期,二十歲到四十歲為事業期,四十歲到六十歲為政治期,六十以後為宗教期。有些問題,像如何消化人生經驗,如何提昇心靈,以及對終極的關懷,都要到老年才認真思考。
三、對「悲天憫人」內涵發前人所未發,極高明幾不可攀,但嚮往之情至深,可輔助靈修。
他一再表示他不能說跟牧師一樣的話,必須把教義由公共的教條、釀造成純個人的私念,把教會獨特的語言加以轉化,使它在形式上與教外人的聲音相協,這才算是作家的當行本色,《心靈與宗教信仰》各篇,這才會由台灣和美國的各大報採用,連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愛讀。他說,他以前並沒有這番修為,又表示,信仰提高了他的寫作,寫作深化了他的信仰,二者的交融匯合,他在〈宗教信仰與文學創作〉一篇中說出許多體悟,雖然來得晚了一點,但是他說,「朝聞道,https://m.hetubook.com•com夕死可矣!」
有人問王鼎鈞:看你的書,知道你十四歲受洗歸主,可是你早期的作品,極少提到宗教信仰,晚近幾年才大說特說,其故安在?
本書特色:
四、人生痛苦之不可避免,如何以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幫助解脫。
一、以作者自己漫長的生命史和豐富的閱歷為基石,考察數十年來激烈的世變之後,申說宗教信仰的意義。
新書發表會下午五時結束。鼎公說,作家出書開個發表會,好比母雞下了蛋咯咯叫一陣。他下過許多蛋,從來沒叫過,今天平生第一次。這一次為什麼要咯咯叫呢?「因為我覺得這個蛋特別漂亮。」
四、下筆作文十分考究,可供愛好寫作者觀摩取法。
與會的讀者來賓,對這份文件很歡迎,他們還沒看到書,也來不及看書,先看到書的提要,方便不少。主持法拉盛世界書局的楊宗瑾副理,一面代表書局出席,還熱心擔任「司儀」,提調節目進行。邱亞美副理親手錄下全部實況。書局的同仁為空出場地,合力搬運,會後又物歸原處,多少辛苦。在世界日報總社辦公的周才博經理,羅志鵬副理,幕後支持策畫,一言九鼎。
隨後,為本書作序的俞敬群牧師,五十年代與鼎公併肩學習的程盤銘先生以及在美經商有成的楊國浩博士等人,相繼發言。世界日報採訪主任魏碧洲先生,除了在新聞上大力支持,也在會場中表示了對本書出版的喜悅。
對王鼎鈞來說,晚年才用作品表現宗教信仰,跟文學技巧也有關係。他的文章一向在「世俗」的報刊發表,這些媒體無意為任何宗教宣傳,讀者大部分不信教,甚或反對信教,拒絕接受教條。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