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早教會孩子「延遲滿足」
對許多父母而言,知道孩子是否已經準備好學習了解沒辦法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是種挑戰。也就是說,孩子必須學會由即時滿足轉變為延遲滿足。例如,如果一個兩歲孩子說了「牛奶」二字,這時,鼓勵他繼續用詞彙來溝通是很重要的,所以父母會迅速準備好牛奶給這個孩子。但如果是一個六歲或十二歲的孩子說:「我要牛奶」。就不同了,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可以等待了。
如果父母從不讓孩子等待,便會在不經意間讓孩子認為他們不需要等待;如果孩子一直被父母在第一位,且優先滿足他們的需求,那麼,孩子便會期待每次都是這樣。所以,一旦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也不能怪他們感到憤怒,畢竟他們想得到父母的注意。
同樣地,如果你的兩歲孩子在鄰居家玩時,很喜歡某樣玩具,你可能第二天便會幫他買一個。但是,如果你馬上給一個四歲孩子或十歲孩子買玩具,就是在鼓勵他期待即時滿足。
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是一位以「延遲滿足」研究而聞名於世的心理學家,其中以「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最為著名。在這個研究中,他給了孩子兩個選擇:一個是馬上吃掉一顆棉花糖,另一個是等待(大約十五分鐘)之後,就能得到兩顆棉花糖。然後,他將能等待和不能等待的孩子分別作為延遲滿足研究的比較基準。他追蹤這些孩子十八至二十年,發現能延遲滿足的孩子具有較高的學業成就,他們的考試成績也較高。類似的研究也發現,能延遲滿足的孩子具有更多社會責任感,以及更高的成就。
——羅恩博士
*我的孩子不肯等廣告,甚至不肯等隔天才播的節目續集,因為他們習慣看隨點即播的電視節目。
不過,當嬰兒長成幼兒時,他們的「需求」便會轉變成「想要」hetubook•com.com,此時,軟硬兼施的技巧對父母來說,就非常重要了。例如,如果孩子玩你的鑰匙,但你必須開車,就可以利用另一個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再偷偷地換掉鑰匙。
現在,來看一些父母與我們分享的有關孩子低挫折承受力的例子:
為了幫助孩子考慮到別人與延長耐心,父母需要與孩子經常溝通,讓他們了解自己不得不等待。例如,一個五歲孩子說:「媽媽,妳能和我一起玩嗎?」媽媽可以回答:「幾分鐘後,我折好衣服,就可以跟你一起玩了。」一個八歲孩子說:「爸爸,你能不能幫我們做午餐?」爸爸可以說:「我十分鐘後就可以做了。」讓孩子學會等待,或是學會自行取得想要的東西,都是非常好的選擇,這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也可以讓他們了解自己是家庭和團體的一分子,應該要考慮到團體中的每個人。
*當孩子在等我去接他時,我沒有馬上到達,不用等多久,他就會打電話或傳簡訊來問我在哪兒。
*和孩子約定某些時段不許使用電子產品,例如,用餐時間、家庭聚會、晚上八點以後等,以達成共識。
此外,在孩子等待的時間中,讓他們做些有建設性的事情,也可以訓練他們自立與自信。這是件簡單的事,也是孩子重要的一課。
當孩子急於滿足自己的需求
「等久了就是你的」這樣的人生道理,是大家都明白的事。然而,這和現今競爭激烈的世界有什麼相關呢?學業成和進入一間具有「競爭力」的大學是父母對孩子的優先期待,那麼,「等待」又該如何達成這個終極目標呢?
*和孩子討論,如果你無法準時去接他們,他們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想做某件事,不需要當日就討論有關此事的計畫,可以過幾天再討論。
*讓孩子參與家庭活動計畫,包括安排整個行程,並準備該活動所需的物品或設備。這可以讓他們知道有趣的活動不會憑空而降,而是需要事前仔細規劃的。
現代的青少年利和*圖*書
用簡訊與父母或朋友溝通,而實際上,這也迅速成為許多人的主要溝通方式。當今青少年多半持有手機,一旦收到朋友的簡訊,朋友會期待他馬上回覆,這便是他們的社交習慣;如果他們想詢問某一天的計畫或是某個聚會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會發簡訊,並在幾秒內得到資訊,根本不用等待。
——達琳博士
整體而言,這個研究顯示出能夠延遲滿足的學生,可以專心在學業目標上,並為此而努力;可以仔細考慮、規劃實行的方法,不會受到原始慾望的影響而衝動行事。
有位十七歲的客戶自己開車來找我諮商,她在約定好諮商時間的前兩分鐘傳簡訊給我,說她已經到了,卻因為我沒回簡訊,所以約定的時間還沒到,她就敲了門。
教養idea/讓孩子學會等待
如果你正在忙時,孩子提出請求,你可以讓他知道你正在做什麼,他需要等多久,你才有辦法滿足他的請求。例如,你可以說:「我很樂意幫忙,不過,讓我先做完手邊的事情,幾分鐘後,我就可以來找你了。」即使當時你有辦法馬上完成孩子的請求,還是要讓他等待。
不過,越小的孩子,能等待的時間越短。這時,告訴孩子為什麼等待是件很好的事。例如,「我需要先打個電話」、「等我遛完狗」、「等我這個章節讀完」等等。這有助於讓孩子了解他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而且,父母的事情也很重要。
在前面的例子中,女孩沒考慮到媽媽為什麼沒看簡訊,也沒考慮到家人可能有其他計畫,她只是單純地認為媽媽必須完成她留宿所需的一切需求,只考慮到自己的行程與需要。
電子產品帶來滿足感
孩子沒考慮到父母為什麼無法達成他們的要求,就是因為他和*圖*書們不習慣把自己當成家庭的一分子,才會覺得等待的時間讓人難受。
如果父母總是立即為孩子提供他想要的東西,便剝奪了他學習如何滿足自己需求的機會,而孩子也沒有機會可以學習到安撫自己的技巧。
*我的孩子在排隊時,會使用電子產品來打發時間,例如,玩手機遊戲。
再說,只因為自己馬上想要,就期望所有需求可以立刻滿足,是不切實際的,讓孩子擁有這樣的期待,只會使他們更加無法滿足。
有一次諮商,我獲到一位十幾歲女孩與她的媽媽。當時,那女孩很不高興地走了進來,對我說:「達琳博士,我媽就是這麼不公平!我為了和朋友一起留宿,整個星期都在計劃,我們可以為對方化妝、做髮型和做臉,但我媽卻差點毀了這一切。」
對許多父母而言,照顧孩子就等同於迅速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些什麼,父母就立刻提供,孩子便能得到快樂和滿足。而這樣的模式也更強化了孩子對於即時滿足的期待。
父母都想盡全力為孩子做所有事情,當這種感受轉化為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也更強化了父母自我滿足的模式。
生活便利是趨勢,不過,仍有許多方式可以鼓勵孩子要更有耐心,並延遲滿足,以下便是一些實例:
從幾歲開始,適合用延遲滿足來教孩子自律呢?因為嬰兒得依賴照顧者來滿足他們立即的需求,所以,如果嬰兒餓了,應該餵他們;如果尿布濕了,應該為他們換尿布;如果胃裡有空氣,應該幫助他們打嗝。
原來她的父母不了解留宿一事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還要去幾個不同的商店買美容用品。在留宿週末的前一天下午,女孩發給媽媽一則簡訊,說她需要媽媽帶她到商店購買美容用品;但媽媽當時正在開會,沒看到她的簡訊,晚上她便對著媽媽大吼,說媽媽毀了她的留宿派對,因為她沒辦法在壘球訓練之前買到美容用品。最後,媽媽只好取消自己週末下午的計畫,親自走訪幾家商店來滿足女兒的需求,而女兒卻從一開始就沒好好規劃過這些需求。https://m.hetubook.com.com
教養idea/即使是幼兒,也能學會等待
九個月大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學習等候。孩子年齡越小,等待的樂趣越多。以下遊戲可以教幼兒如何輪流和增加耐心。
九到十二個月
玩一個遊戲,例如,丟一塊積木在玩具上發出聲音,或是讓球來回滾動。每次輪到你之前,先說:「一、二、三……」,然後用期待的表情等待三秒,讓寶寶有參與感,之後再輪到你。
十二至十八個月
可和寶寶玩上述遊戲,但是等待的時間延長為五秒。
十八個月至兩歲半
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時,先口頭請他等一下,但是,等待的時間要很短。例如,孩子到你身邊說:「抱抱。」你可以說:「好,再等兩秒鐘。」然後數到二,再抱起孩子。
三歲以上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口頭請他們等待的方式可以更直接。例如,你可以對三歲半的孩子說:「好,我們等一下,先數到十。」或是「好,我先把這三箱雜貨搬走,就可以幫你了。」因為孩子會很迅速地把「一分鐘內」這句話忘掉,所以,最好選擇另一種方式告訴他們所需要等待的時間。
有些時候,你可能也無法使用這些策略。例如,孩子沒午睡、情緒不佳時,就不是練習等待的好時機。不過,這沒關係,可在孩子、情好的時候,再跟他玩這些遊戲。之後,在你真的需要他等待時,孩子等待的心情會更加輕鬆自在。
*如果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會馬上打電話給我,尋求解決方案或協助。
此外,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性增加,也讓即時滿足的情況加劇,這在第七章有更深入的討論。孩子想要馬上回覆,就是受到環境各方面的影響。
平時我們在和孩子和*圖*書諮商時,大部分工作是讓他們停下來,三思而後行。顯然,這就是在教導孩子自律和延遲滿足,才能幫助他們達成學業目標,並發展出積極的人際關係技巧。
在現今的孩子與青少年身上,我們發現有這樣的模式存在,而這導致了這些孩子從來不肯等待,從來也不!
因為科技的緣故,孩子對於等待的忍耐度非常低。透過新的電子設備,例如,平板電腦,手指一點,就可以得到資訊,兒童和青少年都不需「等待」。他們不僅可以利用電視的隨選即播功能、利用數位相機拍攝照片(而不用等待底片洗好或是印出來)、利用衛星導航系統指引方向(而不用紙製地圖),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在幾秒內找到問題的解答。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不過,對我而言,這卻是個諮商的好時機,因為我可以跟她談談什麼是等待和社會規範,但這也表示她常常這樣對待他人。
*如果孩子想要某些東西,例如,任天堂的新遊戲、玩具或衣物等昂貴物品,先要求他們分擔一些家務。這不是零用錢,也不是做完家務才可以獲得新遊戲,而是父母與孩子要互相溝通與幫助。
教導孩子輕鬆等待(換句話說,就是有耐心)的關鍵,便是教他們延遲滿足。這個技巧甚至也適用於幼兒。
*我家不需要地圖,因為我們有衛星導航,而且孩子知道如果迷路了,可以馬上打電話給某人,不需要用邏輯推理的方式找出該怎麼做。
*我家孩子喜歡上網購物,並希望產品可以隔天就送到。
身為即時滿足世代的兒童與青少年,往往視自己為個人,而不是家庭的一分子;當他們即刻想要某樣東西時,往往不會考慮到他貪的要求可能會對也人造成影響。
電子產品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合理使用,這些小工具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添加便利與歡樂。不過,當某些人已經被電子產品制約,總是期望得到即時回饋,就不是健康的方式。在後面章節,我們會針對使用電子產品及其後果提出一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