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失去地圖的社會
寵狗心理學

《狗和牠的女人們》(B. E. Cohen、L. Taylor合著,大樹),雖然是一本翻譯的書,但同樣的圖片故事卻可以在臺灣激起感動(至少企畫編輯認爲如此),卻也印證了培侯(Pervot)這位年鑑學派史學者對十八世紀法國都市中產階級的觀察:「溫馨的微笑,深情的凝視,原來的『野性遊戲』成爲印證女人是溫柔可憐的傾向。」狗開始有了一個新的家畜功能:透過女人的角色,牠開始教導小孩子們關於所謂的情感。《好熱好熱犬日記》(有坂惠子著,大樹)是由日文翻譯來的,《我家有狗》(張碧員著,大樹)是國人自己創作的,卻不約而m•hetubook.com.com同的都是由家庭女性的角色,以客觀的養狗經驗,來暗示著愛狗者的女人特質。
——原載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三日《中國時報》開卷版
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勞倫茲,在他繼《所羅門王的指環》(東方)而寫的《當人遇見狗》(大樹)裏,開宗明義就以人和家畜的關係談起:「沒有一種家畜比狗更適合用『家畜化』三個字來比擬」。從「野獸」到「家畜」,動物和人的關係,一方面是勞倫茲所要談論的動物行爲學和生態學思考,另一方面卻又涉及了更複和*圖*書雜的「人」這一觀念的建構。這樣的觀點進一步延伸,這些日來陸續出版的許多關於「狗話題」的出版品,何妨視爲動物家畜化在臺灣社會結構中轉變的一個里程碑。
然而,更有趣的是這類養狗百科的出現,對於臺灣的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狗似乎不再全然依賴人類了。相反的,反而是人的情感越來越依賴狗,狗甚至成爲主宰家庭場景調度的決定因素了。
臺北的老市民應該都記得新生南路和信義路交叉口的數家歷史悠久的狗舍。廿年前第一次到臺北時,來自農村的我,相當驚訝地看著這些養尊處優的狗,似乎是和我往日熟悉的狗玩伴全然不同種類的hetubook•com.com。然而,到了最近,各式各樣的狗舍、獸醫院和犬美容院,在近五年到處看得見,似乎臺灣各個都會化的角落都可以發現了。人從農村轉向都會,狗則從野狗或家畜變成了寵物。而且,隨著狗從沾滿灰塵的雄赳赳大型動物,轉變爲乾淨嬌嫩的小寵物,在狗旁邊的人也由成年男人變成了女人或老人了。
人對動物是不盡然喜好屠殺的。十九世紀初,法國一起駭人的弒親案主角皮耶.希維葉對動物的殘酷,在當時鄉野農民的眼中是極端不可思議的。同樣的,臺灣文獻裏,農民和牛的深厚感情,往往將牠視爲家庭的一份子,而投射以複雜的(人的)情緒。
另一種常在狗窩邊和*圖*書出現的則是老人。狗取代了家人,成爲老人的唯一陪伴,是十八世紀拉寇德爾(Lacordair)所謂「老人最後的朋友」,也是雨果《微笑者》中人的微型,永不厭煩的狼。所謂「人類最忠實的動物」,也就不知不覺地成爲人們都接受的事實了。在《我生命中的狗》(傑克倫敦等著,大樹)這本許多不同作者的短篇故事所構成的作品裏,也許作者們並不衰老,但同樣都是在日益孤獨的情境想要抓住可能的情感客體。當然,故事本身還有許多可以討論,譬如擬人化(anthro pomorphism),幾乎是這些作品(包括勞倫茲科學性的論述)共同的一個問題,特別是《流浪https://www.hetubook.com.com狗之歌》(Gabrille Vincent著,大樹)這本書,雖然完全沒文字,卻是充滿人的觀點。
牛和狗是臺灣社會中最早被感情化的家畜,特別是到了鄉土文學階段,水牛和雜種的大狗幾乎成爲當時文人筆下,農村社會之消逝的象徵物。到今天,狗雖然沒隨著農業社會而消失,但不見了的卻是牠的原有功能:牛的耕田,狗的看家。在臺灣,狗和人的關係早已歷經了好幾次的變化了。
在這情況下,《犬博物館》(沼田陽一著,大樹)無疑是教人激賞的。同樣是愛狗者的日常生活敍述,作者沼田陽一雖然也經常不可避免地落入人的角度去努力解釋狗的行爲,但他卻能不斷地思考可能存在的狗觀點。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