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總是充滿了魅力。這雖是一個資訊和廣告的時代,但昔日市集一般的地攤,卻依然令人著迷耽溺。你可以在SOGO、統領等臺北市的大百貨公司旁、在任何臺灣城鎮的某些角落,感受到每個人如流水一般地被吸引進來,身不由己地感染這種節慶一般的熱鬧。
於是逛街的活動永遠有不朽的魅力,永遠存在於臺灣每一市鎮,也使得連百貨公司一般莊嚴的聖地,在打折扣或促銷時,也都不得不偽裝成地攤的模樣,企圖引發同樣的快|感。
緊接著,在面對禁忌(誘惑物)而考慮踰越之際,第三種快|感出現了。當自己在流動中遭遇到任何攤販或任何他者(others)時,「該不該」和_圖_書、「能不能」如何如何這類的疑惑和猜忌就出現了,你處在一種「妄想─分裂」的位置。同樣的猜忌也出現在雜貨店和百貨公司中,但是在地攤卻不同。在雜貨店中,不論店主人是兇惡或仁慈的,總會問你「要買什麼」,形成一種質問、監視的狀態;即使是看似沒有主人的超級商店,依然有類似監視功能的電子器材。你成爲他人的對象/獵物,在妄想中驚惶地快快(被迫)購買離去。
你是消費欲望的暴君
「欲望之流」的猜忌遊戲
然而地攤或是夜市,卻都沒有任何的預告信息(廣告),它彷彿固定藏匿在市鎮中人人都hetubook.com.com知道的某處,不需要任何資訊科技、電視、廣播、報紙,甚至不需要最簡單的傳單。也因爲如此,在這種不可知的情境中,逛街的第一種快|感出現了:這是一種冒險的心情,你彷彿去狩獵,充分享受到「都市叢林」的樂趣。每一種遭遇的物品都不可預知,而且充滿禁忌一般的誘惑。你走向前先滿足了視覺的景觀,在買與不買之間自己試探著踰越的快|感(「會不會超過這個月的零用預算呢?」「會不會買貴了?」「會不會品質太差?」)。
在百貨公司,這種劣勢更明顯了。你甚至懷疑自己根本不被看成夠格的獵物。玻璃和燈光將每一樣物品都凝固起來,一種莊嚴的古典https://m.hetubook•com.com
,你惟恐自己太靠近而汙穢了至高的物神。每一位整齊劃一的美麗售貨員,「歡迎光臨」這話所伴隨的音樂性(清朗、明亮、高雅),正在潛意識中質問著每一位進入者的身分資格。至於名牌,更讓你以爲是置身廣告中被看的位置上,而不知手或腳或身體任一部位的「正確」姿態了。
冒險和踰越的快|感
於是,這些在你身外的物品,呈現出一種「部分客體」(partial objects)的狀態,並且組合成一道「欲望之流」(the flow of desires)。在這流動中,你只出現在入口之前和出口以後:當進入夜市這個欲望之流
和*圖*書時,就沒有「你」這個身分認同了。你就是欲望之流,在羣體與新事物的刺|激中,你跟著興奮與高亢,匿名而隱失了的你,暫時離開了身分所帶來的責任和規律。這一刻,逛街的另一種快|感於是出現了。
只有到了地攤,到了夜市,你才可以輕鬆地完成不帶任何身分威脅的購買踰越。而禁忌的存在,只是爲了證明你可以征服,可以是勝利者。因爲地攤的主人也和你一樣是流動的,是欲望之流中的部分客體之一的。當你處在「妄想—分裂」的位置上,就可以擁有「無所不能」的烏托邦;在逛街的欲望之流中,你可以恣意爲所欲爲,你是你意識中的唯一暴君(des-pot)。
然而逛街(地攤、夜市等等和_圖_書)是不同於購物的。購物是一種擁有一種滿足了戀物/拜物的快|感。逛街的快|感則是來自過程本身;你不一定要購買,就可以有同樣的愉悅。同樣地,逛街也不同於逛百貨公司;逛百貨公司是進入廣告的世界,是進入消費符號之中,因而免除了被時間(流行)所拋棄的恐懼,而擁有了身分認同(identity)。
——原載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國時報》
然而,這樣的快|感又是如何特別存在於臺灣呢?這種急於擺脫身分、擔心被質問、害怕被凝視的恐懼,恐怕是要放在政治經濟結構中,才能進一步分析的——雖然這種分析永遠威脅不了逛街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