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〇年元月
「關於變文的淵源」一文,要算大學裏研究變文最早最有系統的一篇報告,這就是利用王重民編輯的「敦煌變文」提供的資料。近年研究變文的多了,都是因爲有了資料的關係。
五十多年前,北大研究所歌謠研究會所出的歌謠週刊,顧頡剛先生在上面發表了一篇「孟姜女故事的轉變」,接着引起各地寄來的唱本、寶卷、傳說、戲劇、歌謠、詩文等,使他目迷耳亂,感到世界的大,就是一個故事也不是一人的力量所能窮其涯際的,終於打消了他對這一故事的研究了。(古史辨www.hetubook.com.com第一册自序)要是當年頡剛繼續下去,先搜集資料,將全國各地孟姜女故事,各種體製的作品,總集成編,卽使自己不再研究,也是一大貢獻。試看今所流行的「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兩總集,其價值直等於「全唐詩」與「樂府詩集」一類的編撰。
又如早年敦煌變文被伯希和等掠竊後,北平學者偶爾看到兩三篇,便大爲震動,其時講中國小說者,敏感到以爲宋人話本,卽源於佛教宣傳的佛曲,進而以爲此種講唱文體是從佛經文體演變成的,好像邊講邊唱的形式,中土不會有的。直至王重民將西方鈔回來的和*圖*書編成爲「敦煌變文」一總集(世界書局本兩册),看到演唱的歷史故事那麼多篇,始恍然佛教的變文不過是講唱文的一種。而此種講唱文一脈下傳便是宋人話本,話本再傳而爲宋人白話小說。
至於本書中各篇所討論的,如「與人家國」的歷史上美人西施與楊玉環,梁祝的浪漫悲劇,一落塵凡歷經迫害的白娘子,她們故事的演變,都具有新觀念的析論。尤以「從西施說到梁祝」一文,運用的方法既新而正確,民間傳說往往由一母題,演變成另一故事,這是極常見的,若今日頗爲流行的「京戲」,其故事的主題與架構,往往由一母題孳乳而生的,可以hetubook.com.com舉出若干的例子。
這些年來,青年學者研究的風尙,似乎太重古典文學而忽略了民間文學,令人有厚古薄今之感。永義這一小書,倘能引起同好,從事搜集、整理,然後研究,這是我的一點希望。
又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收藏俗文學資料達一萬種之多,這是臺灣任何圖書館所沒有的。這批資料大概是當年劉半農先生作「宋元俗字譜」收集的,半農先生利用這批材料整理了民間俗字,而文學方面的研究,似乎還沒有人,這是很可惜的。但是若不經分類編目初步整理,則無法運用的。今看永義的整理報告,使我們知道此一萬餘種的類別,這給研究
和圖書民間文學者極大的方便。
敦煌還發現了唐代的民間詞曲,先是雲謠集雜曲子由倫敦鈔回,詞學老宿朱疆邨驚爲中土千餘年來未親之秘籍,他所看到的才十八首,後來從法國鈔回的始足原題三十首之數。那知敦煌發現的俗曲比雲謠曲多至若干倍,如任二北的「全唐五代詞彙編」竟有五百四十五首之多。有這一事實,使我們對於詞的體製的形成,不得不改觀。
我讀了永義的「說俗文學」集引起的感想如此。永義由專業古典戲劇兼及俗文學的研究,這固然是他的興趣,也是研究古典文學應有的探源的態度。他這集中若干文章,大都運用了頗爲豐富的資料,然後加以分析的,如
https://www.hetubook.com.com敦煌變文、梁祝故事、楊妃故事等。
民間文學與古典文學有血緣關係,原是不易的事實,但民間文學之被重視,才是近半世紀的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也不多,這是因它不如古典文學有現存的資料,足供探討的關係。大致說來,要研究民間文學某一體製,得先經過一番搜集與整理,這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我們的文學,兩千年來原是「雅」「俗」兩大主流並進,「雅」是屬於修養的知識者所專有,「俗」則自由生長於民間,而「雅」則又孕育於「俗」,如詩詞戲劇小說皆是先有民間的自由形式,漸被有修養的知識者所接受,一經有修養的知識者之手,便成清品,卽今所謂古典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