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四念處的次第

身念處禪修的觀照訣竅在於「自然」,要明朗輕鬆清楚地去觀照,而不要故意用全神貫注。用全神貫注會增加身心的壓力與情緒的緊張,如果說昏沈或亂心很重,需要全神貫注,那也只能用暫時性,不可以使用太長久,以免身心勞損。要輕鬆自然單純的觀察自己身體部份,沒有任何批判及認同,是一種沒有我的觀照,不管當下有任何現象發生,皆要如實面對,不要急躁,也不要排斥或批判,主要是不要加上一個自我進去,當下的身體就是只有身體,沒有所謂的「身是我」、「身是我的」、「我在身中」、「身在我中」,身體只有身體,這種觀法在《四念住經》中叫做「觀身如身」。
第二階呼吸長、呼吸短的修法,就是覺察呼吸的長、短,例如心浮氣躁時呼吸就短,跑步、上山、爬樓梯、身負重擔時呼吸就會粗、短急;心安定、身靜時呼吸就會細長。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長先或短先,都要清楚地如實覺知,但一般的呼吸都是先短後長,這是自然的現象,不要刻意勉強使呼吸長、短,依著自然呼吸是最好的修出入息善學。
5、觀察四聖諦
五陰的觀察是觀察色受想行識,將五陰分開一一地觀察,色(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的。禪修者只要如實地觀察色法(身體),就會觀察到由四大所展現出的各種現象,例如輕、重、粗、細、硬、軟、冷、熱、流動或移動,禪修者將這些做為觀察的所緣,就可觀察到這些組成色陰的四大要素是生滅無常、苦、無我,因此放下以往對色陰欲貪的重擔。不瞭解色陰無常、苦、無我,就會愛染執著此色陰是常、樂、是我,但色陰實質是生滅無常、苦、無我,有危險性、變易性,無法主宰,因此色陰若變,例如老病死等,就無法接受,生起憂悲惱苦。生起憂悲惱苦就是地獄的生活。如果如實體驗色陰是無常、苦、無我,過去愛染欲貪希望色陰不變的重擔就會放下,因此色陰若有變易,例如老病死等,就會面對如實的接受,因此不會生起憂悲惱苦。以觀察組成色陰要素的方法,如實觀察色陰及色陰要素的生滅。這就是法隨觀,即覺知諸法的禪觀。
身念處的實修法,就是以身體部份做為所緣來訓練專注及正念。包括現在的呼吸狀況;現在身體行、住、坐、臥、曲、伸、俯、仰的狀況;現在吃飯、刷牙、掃地等等有關身體各種姿勢的現況,通常人在忙碌的環境中,都會不知不覺地在身體的肌肉上用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結果就是造成緊張,神經僵硬及容易疲勞、頭痛,這些身體的現況也都是觀身念住的對象;觀照的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肩部,去體會那一個的壓力、緊張。因為一般人在有壓力、緊張的狀況下,肩部就會提高,而且頸部也會產生出一種壓力。此時用身念住的覺照,將精神集中觀照肩或頸部的情形,自然就會使緊張、壓力放鬆,這也都是身念處的修法。觀察現在身體上地、水、火、風四大的狀況,有關身體部份的觀察都是屬身觀念處的實修方法。
苦受也分為有染及無染兩種。苦受的有染,就是無法獲得色聲香味觸五欲,或是失去能產生快樂的感官對象的苦受。這些有染苦受必須馬上作為受念處禪觀所緣來觀察。無染的苦心受及苦身受是來自於善,例如在布施、持戒、修禪的時候生起,這是無愛染之苦受。但無論是有染苦受或無染苦受,這都必須如實地觀察它的無常、苦、無我。
再進一步,氣息漸漸微細,甚至呼吸止息,到達此境,先前入出息的粗重不順完全沒有了,呼吸轉為輕細柔和,感覺呼吸沒有,這就是覺知一切身行息(止)入息、出息了,這就是身念處的第四階。以上所介紹的呼吸等等,都是與身體有關的修習方法,因此稱之為身念處。
貪愛消失是透過修八正道而完成的,八正道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修八正道的禪觀者,必須一一的瞭解八支正道。當正見生起,正見就是禪修者的所緣,禪修者必須觀察到「正見、善、可喜、可樂」。當禪修者正思惟和_圖_書時,正思惟就成為禪修者禪觀的所緣,如實地觀察「正思惟、善、可喜、可樂」。同樣的,當禪修者覺察到其它善法。例如: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生起時,禪修者就將生起的做為禪修者禪觀的所緣,觀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善、可喜、可樂」。這即是苦滅道聖諦的禪觀。
受陰的觀察:受是由六根六塵觸六塵生六識所生起的六種受,也就是說,受就是身心器官與外界接觸所有的感覺,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在受生起及消滅時,如實觀察受的生起及受的消滅,因而就會如實知受是無常、苦及無我性,無論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亦復如是,這是受陰的觀察修法。
依據《雜阿含經》八一〇經的說明,心念處的修法分為四種:第一、覺知心。第二、覺知心悅。第三、覺知心定。第四、心解脫覺知出入息念時,如心解脫出入息念學。意思大約和前面介紹心念處的修法一樣。培養覺察種種生起的心,例如貪心,離貪心、瞋心,離瞋、掉舉心,離掉舉心、善心、不善心等等,於此生起、消滅的心念一一如實覺察,這稱為覺知心。發現到心昏沈、掉舉等五蓋覆障時,即刻覺察回到當下正念、正知中,令心「喜悅」,這稱為心喜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內心安樂住,這就是心定。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這就是心解脫覺知,以上四種都是與修心有關,因此稱為心念處。
其它入處鼻、舌、身、意的觀法和眼入處、耳入處的觀法一樣。鼻入處的觀法:香是色法。舌入處的觀法:味是色法。身入處的觀法:色身觸受感覺。意入處的觀法:坐的色身,心打妄想、受是心等。透過六種入處的禪觀,在觸、受、想、思等的隨觀,這些都是法隨觀的禪法。觀察六入處的整個過程,無論是六內入處或六外處同樣的必須當下觀察它的無常、苦、無我,這才是觀六內入處的重要工作。
3、觀察六入處
佛陀依六根門把心分為六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在修心觀念處時,就是依著這六種根門的識,依當下心的狀態觀察,這樣可以觀察種種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禪修者觀察根觸塵生起識,感受後心的狀態,如實的培養心念處,對六根觸六塵生六識,感受後生起的心念狀態觀察,就可幫助修心念處的修行者瞭解他的心,是有貪心或無貪心、有瞋心或無瞋心、有癡心或無癡心、有寂靜心或散亂心、有廣大或不廣大心、有上進心或無上進心、有昏沈心或清醒的心、有解脫心或不解脫心。這些都是修心念處的所緣。
2、觀察五陰
一、出入息念時,如出入息念學。
受念處的所緣涵蓋喜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只要和感受有關的都是受念處的所緣目標。受念處的觀察方法。有三種受,即是苦受、樂受及捨受(不苦不樂受)。另外也有依身受及心受而分別的諸受,即樂、苦、憂、喜及捨。諸受也可分為六觸生六受:眼觸色生受、耳觸聲生受、鼻觸香生受、舌觸味生受、身觸觸生受、意觸法生受。
四聖諦就是苦、苦集、苦滅及滅苦之道。有些人不瞭解佛法,聽到佛教講苦,就會誤解佛教是悲觀的宗教。任何一件事想要徹底地解決,當然必須先要去瞭解問題,不敢面對問題就難徹底地解決問題,例如醫生看病人,先要徹底地瞭解病人的病源,才能有辦法對症下藥,病人的病才會根治。佛陀也是明白世間有無盡之苦,因此才出家修行,終於發現緣起法則,最後才能徹底地斷除一切惱苦,因此瞭解苦這是解決苦的根本工作,這並不是悲觀而是理性。不明白苦就找不到苦集,找不到苦集就無法滅苦,要滅苦集必須要有滅苦集的方法,這都是很理性有智慧的,哪來是悲觀呢?不肯面對苦而生活在苦中作樂之人,才是真正悲觀的人。

三、心念處

一、身念處

行陰的觀察:行陰是指我們的意志衝動,也就是我們在www.hetubook.com.com發起行動之前的那種決意。如果沒有意志,我們就沒有行為。意志強的人行為剛毅決斷,意志弱的人行為穩沈遲延。在五陰中除了受陰及想陰之外,其它都可說是屬於行陰。例如貪、瞋、我見、疑、我慢等諸煩惱,以及住、解、念、定與慧,這些都是屬行陰,因為這些都必須要有決意的意志才能生起行為,因此都是屬行陰。只要是行動之前的決意生起、消滅,必須觀察它的生滅、苦及無我,就可體驗到行陰是生滅不停,行陰只是行陰,從行陰中確實找不到一個我,這就是行陰的觀察修法。
四聖諦是佛教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教的核心教育。不明白四聖諦者,他雖然精進修行,但心還是徘徊在佛教根本教法的門外,因此對修行佛法就還沒有堅固的信心,甚至佛法或非佛法還釐不清,因此就會盲目的以為佛教和其它的宗教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勸人為善而已,或認為萬教歸宗都是一樣的,如此就是不知佛教的根本教義。任何一位修行解脫道者,必須要去探討、觀察、體驗身心的過程才能產生出解脫智慧。解脫智慧就是經過自證體驗苦集滅道的智慧。
七覺支的禪觀將會培養出七種善法,佛陀稱五蓋為惡法,七覺支為善法;七覺支善法能滅除五蓋惡法。七覺支即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及捨覺支。明白七覺支能幫助修四念處,使修四念處過程能平衡發展,四念處滿足七覺支滿足。任何人想要開法眼、證道果,並不是坐在那裡空等待或談論大道理就可以開法眼(開悟)或證果的。開悟、證果也並非只有經由聽演講、閱讀或研究經典。當然也不是只靠經由思考,更不是只祈求或拜佛、持咒、發願、做功德能開悟的。開悟必須有導致開悟的先決條件,這些條件的不二法門就是修三十七道品,修三十七道品當然不離四念處、七覺支、完成八正道,現觀四聖諦。
六內入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外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如何觀察六內入處呢?當眼見色塵時,如實覺知眼觸色的狀況,心在看而不是眼在看,分別是人或花、樹等是心,不是眼根。眼只有眼,色塵只有色塵,在觸受的當下感受到接觸的生生滅滅,這是眼入處禪修的所緣,如實覺察就可發現,從生滅中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在眼睛內,眼睛裡也沒有一個我,只有感覺眼睛只有眼睛,色塵只有色塵。在接觸的過程中,它是生滅不停;因此是無常、苦、無我,覺察到眼睛只是一個器官,眼睛內沒有眼識,眼識是從眼根觸色塵而生起眼識,只有如實地觀察眼根觸色塵生起眼識的生滅過程,如實地體驗眼根無常、苦、無我。在眼見到的色塵時,內心會生起束縛,應當覺察知道自己有束縛;沒有束縛時,應當覺知沒有束縛;自己如果沒有生束縛時,也應當覺知沒有束縛;在未生起的束縛生起時,應當覺知未生起的束縛生起;已生起的束縛消滅時,應當覺知已生起的束縛消滅。這種觀法就是眼入處的法念處觀法。
法念處觀五陰的修法,就是依色受想行識五陰做為觀察的對象,觀察五陰的無常、苦及無我,這樣的觀法就是修五陰的禪觀,這是法念處修觀五陰的修法。觀察到五陰是無常、苦、無我,印證這是事實之後,過去對五陰錯誤的觀念就解除了,具備對五陰的正見,進一步破除十結中的身見結就向初果的第一步。
1、觀察五蓋
身念處第一階的修法就是自然的觀察呼吸,依呼吸為對象做為培養正念和專注的所緣。息入息時,如實覺知息入身,息出息時,也如實覺知息出身,這就是經中所說的「繫念善學」。善學就是能做到如實覺知,也就說清楚的保持在呼吸出入息,依著出入息做目標訓練專注,培養正念。只要不間斷的持續訓練專注,培養正念,自然正念和專注就會增強,就能觀察到出入息長、出入息短,此時,就能進入第二階的依著出入息長、出入息短的如實覺知訓練專注和培養正念的繫念善學。
三、一切身行呼吸覺知出入息念時,如出身行出入息念學。
二、覺知出入m.hetubook•com•com息的長呼吸、短呼吸善學。
修四念處的法念處,完成四聖諦的禪觀,就親自體驗苦集滅道四聖諦,自證緣起法眼開啟,從此不會對佛法僧聖戒懷疑,自己有信心把握完成四雙八士,如何修行自己都一清二楚,自己修到哪裡也很明白,不需要祈求別人印證,無論遭遇到任何事,都不會迷失趣向涅槃之路,當然也不會盲從迷信等行為只在生活中有正念、正知。這就是修四念處,完成法念處以四聖諦的禪觀而完成,從此嚴持聖戒,住正念、正知,不會再做苦集之事,生活中只有正見沒有邪見。
當貪欲生起時,必須即刻覺知貪欲生起,當貪欲消滅時,如實地觀察貪欲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如實地觀察貪欲的生滅,體驗到貪欲是無常、苦、無我。一切過程如實地的觀察,於未來不再生起貪欲,這就是觀察貪欲的修法。當瞋恨生起時,必須馬上即刻要覺知,這是瞋恨心,當瞋恨心消滅時,如實觀察消滅如實地觀察瞋恨心的生滅體驗到瞋恨是無常、苦、無我,觀察瞋恨斷除過程、無欲之心,滅除情況的狀態,這就是觀察瞋恨的修法。其它昏沈(睡眠)、掉舉及疑的觀法也是如此的修法。如果不斷地如實觀察五蓋,就是已經在培養法念處了。
識陰的觀察:識分為六種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識有兩種解說,一種是依「識」字單純的解釋,一種是依「意識」的解釋。如果是依「識」字的解釋,也就是一種未經想像、思考、推理、判斷之前的覺察。譬如說,我們在暗室中忽然遇到了光,但未生起光概念之前的那一剎那覺察,也就是一切認識的最始初的狀況。「意識」,就是具備認識作用。修識陰的觀察,禪者必須將「識」做為禪觀的對象,就能從識的生滅中體驗識只是識,識是因緣生滅法,親自體驗到識中無我及無我所。
依《雜阿含經》八一〇經的說明:受念處修法分為四階:一、喜覺知。二、樂覺知。三、心行覺知。四、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
那麼苦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六受、六思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因而生苦。修苦隨觀,就是如實地觀察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六受、六思不能滿足自己欲望所生起的苦,觀察苦的無常、斷、無欲、滅,體驗苦聖諦是無常、苦、無我的事實,這就是禪修者即在修苦觀察的法念處。如果生起任何對於感官的欲貪,即色、聲、香、味、觸及法的欲貪,苦集聖諦的法念處修行者,就要客觀地觀察欲貪的生起消滅,觀欲貪的無常、斷、無欲、滅的過程狀況,體驗欲貪是無常、苦、無我的事實,因而滅欲貪愛染。當欲貪消失,內心生起寧靜、平和、自在,這就是苦滅聖諦(涅槃)。苦滅聖諦的禪觀者,必須將欲貪消失、內心生起寧靜、平和、自在的生滅,做為禪觀的所緣,觀察無常、斷、無欲、滅的過程,親自體驗欲貪已滅,這是苦滅聖諦,禪修者如實觀察內心寧靜、平和、自在的心境,這就是對苦滅聖諦的禪觀。
如果說「心」所指的是心法,那麼觀心所指的應該就是觀「受陰」、「想陰」、「行陰」及「識陰」了,但是若依四念處來說,前面已經有觀感受,後面還有一個觀法,所以觀心應該比較是偏重於觀「想陰」及「行陰」,因為五陰中有分身心兩部份,身的部份屬色法,心的部份是屬受想行識的簡稱,但在經典上也有將「識」指為「心」。修心觀念處的對象(所緣)就是心的部份,心的部份到了部派擴大到幾十個心、幾百個心,這些都是從論所擴大的,在實修上就不同了。
修法念處的觀察七覺支,是觀察自己內部確實有念覺支時,如實地覺知有念覺支;自己內部確實沒有念覺支時,如實地覺知沒有念覺支;如果沒有生起念覺支而生起念覺支者,要如實地覺知念覺支已生起;如果是已經生起念覺支時,要如實地覺知念覺支已生起,維持讓它不要忘失轉退,並且使它繼續增長廣大。同樣地,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覺支也是如此的觀察。如此的觀察自己內部的種和-圖-書種狀態情況,念住於種種的狀態情況,能夠清清楚楚、充分透徹地知見它的真實生滅過程,這就是觀察七覺支的方法。

四、法念處

想陰的觀察:想陰即是對任何事物的認識作用,也就是我們的想像、思考、推理、判斷。想陰有分為六種想,即是色、聲、香、味、觸、法的想。這六種想就是想陰,需要觀察想是無常、苦及無我。只要如實觀察想的生滅,就會如實地體驗到想是剎那生滅不停的,從想中找不到一個我在想、想是我,從過去想是我、我在想的錯誤觀念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想陰的觀察修法。
受念處的修法,就是以受為所緣(對象)做為訓練專注和培養正念。受念處就是如實正觀當下的感受,在《念住經》上叫做「觀受如受」。如果對身念處已經有培養正念和專注過的正觀禪修者,要觀受是容易的。如果從受念處入門,沒有修過身念處者,當然就比較困難了。感受是由根觸塵生識而生起感受,由此感受是來自於六識。
出入息念未修到純熟時,是觀察出入息從鼻進出;息念純熟了,專注和正念增強穩定了,則能覺知出入息念遍滿全身,甚至氣息從遍身毛孔出入。這就是第三階的覺知一切身入息、出息善學。簡單說就是覺知呼吸與身體的關係。
法念處就是覺念諸法,是比其它三種念處更加深入的禪法,如果先明白它,就容易修了。法念處可分為五種部份。第一、觀察五蓋。第二、觀察五陰。第三、觀察六入處。第四、觀察七覺支。第五、觀察四聖諦。佛陀開示觀察這五種法念處的方法,稱為法念處。五蓋被稱為不善法,因為五蓋能令心散亂,障疑心,影響開發觀察的智慧。五蓋就是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悔及疑。因為沒有正念、正知的智慧,因此心就會被五蓋所佔,如果具足了正念正知的智慧,五蓋馬上會消失,否則五蓋會變成觀禪的所緣,而使五蓋沒有發揮作用的餘地。
「諦」就是真理,苦諦就是苦的真理。苦的真理是什麼呢?就是因為無常而無法主宰,不知者想要主宰就生起苦,這稱之為苦聖諦,聖諦就是解脫者所說的真理。那麼苦集呢?是因為對無常不知,因而渴愛欲貪這是苦集,稱之為苦集聖諦。瞭解苦集能斷除,甚至斷除苦集完成涅槃這是苦滅聖諦。雖然知道苦、苦集,以及苦集能滅除成就涅槃,但畢竟要有滅除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就是苦滅聖諦,也就是導向苦滅的道聖諦。
耳入處(耳根)的禪觀法,當耳聞聲塵時,聲塵是外入處,如實觀察耳根觸聲塵時的狀況,只有覺察耳根不要追著聲塵,也就是說只有正觀耳根,而不須隨著聲音追尋,就可覺察到心在聽而不是耳根在聽,耳根只有接觸到聲塵的音波感受的功能而已。不可能會分別是人的聲或動物的聲、分別人或動物的聲是心在分別而不是耳根,耳根只是耳根,聲塵只有聲塵,只有如實地覺察當下耳根感受,就可覺察到耳根觸聲塵生生滅滅的現象,這些現象都是耳內入處的禪修所緣,如實地覺察就可發現,從生滅中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在耳根內,耳根裡面也沒有一個我,只有感覺到耳根只有耳根,聲塵只有聲塵,在耳根觸聲塵的過程中它是生滅不停,因此是無常、苦、無我,覺察到耳根只是一個器官,耳根內沒有一個耳識,耳識是由耳根觸聲塵所生起的耳識。也就是說根觸塵才生起識,而不是六根中本來就有一個識在內。只有如實地觀察眼根觸色塵生起眼識的生滅過程,如實地體驗耳根是無常、苦、無我,在耳聽到的聲塵時,內心會生起束縛,應當覺察知道自己有束縛;沒有束縛時,應當覺知沒有束縛;自己如果沒有生束縛時,也應當覺知沒有束縛;在未生起的束縛生起時,應當覺知未生起的束縛生起;已生起的束縛消滅時,應當覺知已生起的束縛消滅。這種觀法就是耳入處的法念處觀法。
4、觀察七覺支

二、受念處

依《雜阿含經》八一〇經的說明,將四念處分成十六種觀法,身念處的觀法分為四種:
身念處就是指對自己最明顯的身體m.hetubook.com.com部份如實的觀察,例如呼吸、心跳、脈搏、體溫、身體姿勢以及五官等等的狀態情況,一部份一部份地如實觀察它的生滅狀態,初學者不要當下觀察一個以上的所緣,以免失去如實,落入推理或暗示而不自知,因而影響正觀智慧的開啟。修身念處主要就是透過觀察身體部份,對於自己的身體有一個徹底的瞭解,才能體驗到佛陀所說,色法(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事實。
以下就依身受心法四種念處的次第一一地來做簡介。
四、身行休息出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入息念學,這是身觀念處。
第一階的修法是覺知喜。修正觀禪者,初學必須透過有覺(尋)有觀(伺)入於初禪時,因為透過有覺有觀,而離欲、惡不善法而生喜、樂。入二禪時,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受念處第一階修法就是依喜來做為訓練專注,培養正念的所緣。無論是初禪的喜,或是二禪的喜,都是受念處的所緣對象。第二階是以樂為受念處禪觀的所緣。在第一階及第二階的覺知喜、覺知樂的階段,修行者還沒有到達三禪住正念、正智,因此修行者有時還會偶然失去正念,生起我見或我所、我慢等對欲界、色|界的欲貪,也就是執著自己喜受、樂受禪境的欲貪。到了第三階已經住正念、正智,因此若有執著生起即能很快的被覺察到,立刻以智慧斷除對喜、樂的欲貪,將他的過程做為所緣,這就是受念處第三階心行覺知的修法。既然妄想欲貪生起立刻就被智慧斷除,此時就覺知心行出入息止息。修受念處的第四階,就是覺知心行止息出入息時,如心行止息出入息念學。以上四階都和喜受、樂受有關,因此稱之為受念處。
修受念處的禪修者,必須透過觀察受之方法做為修受念處的所緣,在諸受生起時觀察它們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當培養受念處之時,其實身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都已經在培養中了,身念處的修法也一樣,其實四念處都是相依相緣相成的。
當貪或執著在心中生起時,便以覺知如實觀察它,當貪或執著消失時,必須如實覺知現在沒有貪。同樣地,當瞋心生起時,禪修者覺知瞋心已經生起,並且觀察瞋心生起的狀態,當瞋心消失慈心生起時,禪修者如實觀察慈心,並且觀察慈心的狀態,當然癡心生起時,必須如實覺察現在癡心生起的狀態,智慧之心生起時,如實地覺察智慧之心生起的狀態,寂靜心生起時如實地覺察寂靜心的狀態,散亂心生起時,如實地覺察散亂心生起狀態,散亂心消失時,如實地覺察散亂心消失狀態,有廣大心時,如實地覺察廣大心的狀態,沒有廣大心時,如實地覺察沒有廣大心的狀態,有上進心生起時,如實地覺察上進心生起的狀態,無上進心時,如實地觀察無上進心的狀態,有昏沈心生起時,如實地覺知昏沈心生起消滅的狀態,有清醒心時,如實覺察清醒心的生起消滅的狀態,有解脫心時,如實地覺察解脫心的狀態,沒有解脫心時,如實地覺察沒有解脫心的狀態。也就是說,這些心當中有哪一個心生起、消滅,就要如實地覺察生起或消滅的過程,當禪修者這樣的觀察心境時,心念處的修行就已經開展了,當心念處開展時,伴隨著身念處、受念處及法念處,只是有明顯或不明顯而已,只要精勤努力精進,禪修者就會充滿著觀察智生起的喜悅,那只是早晚而已,如此將會完成四念處的智慧具足,漸進到達完成四道智覺悟真理,進一步自證涅槃,到達永恆解脫的境界。
佛陀曾經指出觀察苦、樂及捨(不苦不樂)三受,必須在它們生起的時候客觀的觀察。當苦受生起時,必須客觀沒有帶任何自我成見的加以觀察,苦受只有苦受,樂受只有樂受,捨受只有捨受。三種感受的每一個感受可以分為有染,這是依於欲樂的受;及無染,是依於善心的受。有染樂受從享受欲樂生起,當它生起之時,必須即刻做為受念處禪觀的所緣。無染樂受是從善心出發,例如布施、持戒、修禪、行善時的善心相應而生起的受。這種受雖然無染也必須以無常、苦及無我來觀察。不管是有染或無染之受,禪修者都必須要不執著它,只有將它作為禪觀的所緣。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