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我價值
真誠批評才是尊重

只談事,不做人身攻擊,不做評價,將互動建立在真誠的表達和尊重的態度上,這樣的人際關係單純多了,不是嗎?
確實如此,自我肯定的表達原本是最直接、最有效益的方式,可是我們卻害怕使用它。首要原因是我們經常將自我肯定與直接攻擊混為一談,所以我們預設只要我們去表達,就可能造成衝突;再者即使能夠分辨自我肯定並非攻擊行為,也可能因技巧的不足而怯於一試。
例如:小劉,雖然試機不成功,但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我擔心是生產流程的設計有問和-圖-書題,建議你和生產處再談談。
或者:你的皮膚很細緻,這件衣服的質感不適合你,我建議你可以嘗試粉色系列。
其實負向回應的處理並不難,首先在態度上必須堅定目標是解決問題而非發洩情緒,然後對於必須提醒的部份最好具體的指出來,並建議改善的方向。
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害怕衝突而迴避負向回應,在人際互動裡也未必產生良性結果,例如:當女同事穿了一件名貴但卻不適合她的衣服。大多數的人可能都不敢直言真實的看法,而是用「還好啦https://www.hetubook.com.com!」「不錯啊!」「很好哇!」這些敷衍的方式回應。或許讚美或批評一件衣服的美醜實在沒什麼了不起,但是當我們放棄真誠而用虛假的言詞來掩飾真相時,其實是剝奪了我們和別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用正向的表達打開僵局,然後具體的陳述個人的看法再提供改善建議。
就像許多有小孩的父母一樣,爸爸對於小凱的餐桌禮儀非常苦惱,他希望婉轉的糾正這個不良習慣,有一次當小凱吃飯又發出很大的聲音時,爸爸便對他說:「你知和圖書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一種動物會在吃飯時發出聲音?」小凱想也不想的回答:「當然知道啊,是小豬。」爸爸乘機再問:「那麼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豬吃飯的時候要發出聲音呢?」小凱回答說:「因為大豬沒有好好的教牠啊。」
余課長是屬於直接攻擊型的主管,只要部屬出了差錯,他一定立刻指責:「什麼事都做不好,你到底有沒有用?」或許余課長認為做錯事被責備是理所當然的結果,而公開指責可以產生「殺雞儆猴」的效果。事實上,事情出了差錯時,當事人通常心裡已有自責和-圖-書,因此假如我們用嚴厲的語言再去進行「二度懲罰」時,對方的態度通常是防衛而非接受。
「批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謂忠言逆耳,不管直接的指責,或者像上面這位父親的迂迴,結果經常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但是在人際的互動裡,負向的回應卻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可能總是做個「YESMAN」,父母、老師需要教導子女,主管需要指揮部屬;同樣的子女、部屬需要向上爭取權益;而朋友之間需要互相督促成長。這些互動關係都不是走在平坦大道,而是爬坡的艱辛歷程。
和-圖-書決負向回應,在態度上必須堅定目標,不做人身攻擊的情緒發洩。
如此說來,直接攻擊和退縮迴避顯然都不是負向回應的好方法,那麼間接攻擊如何呢?芳芳生氣明惠在背後說她工作能力有問題,只會靠關係。可是她不敢質問明惠,於是秀玲便成了她的情緒垃圾桶,她在秀玲面前罵明惠,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可是除了情緒發洩之外,有什麼用呢?秀玲並非明惠,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當然芳芳或許希望藉由秀玲輾轉將她的怒氣傳遞到明惠耳裡,既然如此,直接向明惠表達就好了,何必多此一舉呢?
上一頁